近几年,根据实际天气情况提前供暖或延迟停暖成为越来越多城市的常规操作。据中国城镇供热协会统计,2019至2020年采暖季,北方采暖地区55个主要城市中有41个延长供暖。2020至2021年采暖季,纳入监测的76个城市中有64个延长供暖,平均延长14天,其中60个提前、45个延后。在我们即将进入的采暖季,预计上述数字还将继续增长。
供暖是事关千家万户的重大民生问题,且近几年极端天气活动更加频繁,灵活供暖已然成为大趋势。不让一户群众受冻,就要顺应趋势,把好事办好、把好经念好,让政策的“暖流”真正流入千家万户。
无论是提前供暖还是延期停热,关键在于“暖”。不必讳言,一些城市虽然承诺提前或者延长供暖时间,但部分家庭供暖不达标甚至“只听雷声,未见下雨”也是常见现象。如何打通堵点、痛点,需要相关部门深入一线了解堵在哪里、痛在哪里,如此,才能“对症下药”。
一些地区制定的供暖条例中明确规定“如遇气温出现异常低温情况,政府可决定提前供暖和延期停热”,有的地方还会召集多部门会商决定……这些做法为灵活决策提供了空间,让“看天供暖、停热”更具自主操作性。此外,也不妨提高社会参与度,将市民、企业等来自社会的意见纳入标准制定、决策过程之中,维度越广越有利于提高效果的精准度。
当然,无论是提前供暖还是延期停热都涉及成本问题。拿提前供暖来说,黑龙江一家供热企业相关负责人算了一笔账:当地供热今年需要煤炭21.7万吨,支付煤炭资金预计2.1亿元,人工、水电、维修等费用约为0.8亿元,总费用在2.9亿元,收取的供热费约1.98亿元,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亏损约0.92亿元。“如今提前供暖,亏损还会继续扩大。”
这家供热企业也代表了一部分供热企业面临的困境,统筹平衡供热与企业运营,相关部门有必要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比如有的地方政府设立了供热政策性补贴资金,如此,可以缓解供热企业的负担,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心无旁骛”地供暖。尤其今年全国大部分地区都面临着煤炭价格上涨的问题,如何引导煤炭价格稳定在合理区间,确保能源供应,不只关系到能否温暖过冬,还关系到社会经济运行的更多方面。
各地灵活调整供暖时间,一方面要明确供暖标准、触发机制、保障措施,制定可供执行的操作办法,让涉及各方“心里有数”,另一方面也可以推动供热行业改革,使之更好地为老百姓服务。一个城市的生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提供的公共服务质量,而公共服务质量的高低,则取决于服务者是否用心,是否尽可能让每个被服务者感到满意。冬天即将到来,不妨就从用心供暖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