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不只是一堆冰冷的数字,还能变为实实在在的财富。《聚焦新质生产力》专栏,一起跟随记者走进哈尔滨投资集团,看他们为重点产业的数据穿上“衣服”,使其变成资产。
哈投集团的智慧供热平台储存了哈尔滨全市超过40%的供热方面的数据,以往这些数据只能安静地躺在电脑中,但随着全省首个数字产品证书的诞生,这些数据将变成数字资产。运用特殊的技术手段将数据变为数字资产,为这些数据穿上合适的“衣服”,未来像商品一样进行交易。
作为哈尔滨的老牌国企,哈投集团业务涵盖金融、供热、股权投资、数字经济等多个领域,资产总额超千亿。5年前,集团开始收集、使用供热方面的数据,建设智慧供热系统。今年1月,财政部发文明确:数据资源将被视为资产纳入财务报表。这不仅让企业的资产总额增加,而且数据资产不会产生磨损、消耗,属于优质资产,可以用来质押、融资,进而使企业加大数字化的投入。
哈投集团数字化转型领导办公室副主任张长波:“我们的供热面积是1.54亿平方米,用户数达到了143万户。如果把这些数据激活,不仅我们企业在生产上、用户服务上能打通。把这个数据包装成数据资产后,同行业其它企业也可以用到。”
张长波所说的包装,就是给数据穿“衣服”。包括数据治理、确权、打包、分析,这都是精细活。所以,找到一家好“裁缝店”迫在眉睫。哈投把目光锁定了设在哈尔滨工程大学的电子政务建模仿真国家工程实验室,这里拥有数据资产管理服务平台等一系列产品体系,还曾发布了全国首张“公共数据资产凭证”,合作一拍即合,可推进却遇到了堵点。哈投每日海量数据要实时传送到转化平台,常规的拷贝方式无法保障数据的时效性,此时需要修建一条特殊的信息“管道”。
哈投集团程序开发技术负责人王志琼:“由对方来制定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相当于一个管道,这个管道口径是多少,它采用多少螺纹,我们根据约定的形式,开发我们的接口,就可以完美地对接上,这样就形成一个专用数据通道,既保证数据安全、又保证时时传输的时效性。”
为了防止数据拥堵,团队还将数据打“包”,提高传送效率。但要真正变为资产,还需要艰难的三步走。
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电子政务建模仿真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蔡成涛:“底层原始的数据,在这里进行溯源采集,封装凭证化、价值流通化。这里面真正的技术有三个方面,新一代区块链技术、数字身份技术,还有可验证凭证技术。”
不到半年时间,哈投的供热数据都穿上了“新衣”,七大类数据产品正整装待发。
电子政务建模仿真国家工程实验室顾问办主任锡庆海:“相当于给哈投建立了一个数据超市,每款产品以证书的形式展示出来。通过扫描二维码了解相关信息,买家通过机器人里的数据,可以训练他们智能锅炉,把节能减排继续优化。”
哈尔滨投资集团副总经理周启纲:“数据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激活数据,以后我们还要拓展若干数据,形成更大的资产,创造更大的升值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