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替代大转向:六部门推进发电、供热、制气、制氢多元发展

缴翼飞 8910 0 0 0 关键词: 可再生能源 清洁能源   

2024
10/31
11:02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分享
投稿

我要投稿
导读

10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发布《关于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并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长期发展目标,旨在2025年全国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11亿吨标煤以上,2030年全国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15亿吨标煤以上,有力支撑实现2030年碳达峰目标。相比于此前的文件,《指

10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发布《关于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并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长期发展目标,旨在2025年全国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11亿吨标煤以上,2030年全国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15亿吨标煤以上,有力支撑实现2030年碳达峰目标。

相比于此前的文件,《指导意见》不再特定指向电能替代,而是要求多元替代,明确将要“协同推进可再生能源与工业、交通、建筑、农业农村等领域融合替代,经济高效推进发电、供热、制气、制氢多元发展和替代”。

这也意味着我国正在推动终端能源消费转型由电能替代为主向电、氢、氨等多元清洁替代转变。

提升可再生能源供给能力

目前,可再生能源已成为我国保障电力供应的新力量,并且在2023年的发电装机占比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

《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报告(2023年度)》显示,2023年中国可再生能源累计装机规模突破15亿千瓦大关,同比增长24.9%,占全国发电总装机比重51.9%,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2.95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3%,占我国全社会用电量的32%,超过欧盟27国全社会用电量的总和。

为了进一步提升可再生能源安全可靠替代能力,《指导意见》从供给能力、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侧资源调控、电力系统调节等四方面进行强化布局。

尤其在供给能力方面,《指导意见》要求加快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推动海上风电集群化开发。科学有序推进大型水电基地建设,统筹推进水风光综合开发。就近开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

“‘双碳’目标、新型能源体系、新型电力系统、终端电气化等为分布式能源提供了多种发展机遇,分布式能源必将成为推动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和‘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力量。”中国能源网研究中心研究员于立东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预测,到2030年,全球分布式能源装机容量将达到1.4亿千瓦,相比2020年增长超过300%。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分布式能源投资市场,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

于立东表示,分布式能源将从单一能源系统向多能综合互补系统转变,应用场景将会多样化,包括源网荷储、微电网、虚拟电厂、充放电设施等的融入,分布式能源系统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进一步加强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指导意见》也对储能方面进行部署。比如,研究推进大型水电站优化升级,有序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加强新型储能技术攻关和多场景应用。推进长时储热型发电、热电耦合、中高温热利用等光热应用。

于立东指出,新型储能作为规模化、产业化、商业化应用技术,不仅应关注其本身技术性能,更应关注其运营及发展模式。针对现阶段储能利用率不足、成本疏导不畅、商业模式不明、市场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国家层面要科学制定新能源配储比例与补偿方式,调整存量和增量储能的调峰补偿标准,地方层面也要鼓励创新与推广储能商业模式。

从电能替代向清洁能源替代转变

相比于供能侧已经占比过半的优势地位,可再生能源的消费和利用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中国的能源转型》白皮书显示,截至2023年,清洁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6.4%。

对此,《指导意见》也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目标。“十四五”目标为,重点领域可再生能源替代取得积极进展,2025年全国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11亿吨标煤以上。

目前来看,《指导意见》提及的重点领域具体包括工业、交通运输、建筑、农业农村和新基建。

在工业方面,《指导意见》明确,要科学引导工业向可再生能源富集、资源环境可承载地区有序转移,强化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纺织、造纸等行业与可再生能源耦合发展。

其中,要提高短流程炼钢占比,在冶金、铸造、建材、日用玻璃、有色、化工等重点行业推广电锅炉、电窑炉、电加热等技术。

在电炉钢的冶炼方面,由于国内废钢积蓄量不足,当前电炉钢冶炼成本仍然居高不下。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的电炉钢短流程炼钢的产量不到全国的10%,远低于美国的68%、欧盟的40%,这离我国“2025年实现电炉钢产量占粗钢产量15%”的目标还存在一定距离。

中钢协副秘书长兼市场调研部主任石洪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有关成立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电炉钢分会的议案已经审议通过,目前正在推进各项筹备工作,计划在年底前正式成立。成立电炉钢分会可以将全国的主流电炉钢企业都吸纳到该体系中来,从而全面推动电炉钢领域的总体规划、政策优化、技术创新、标准提升、品质改善、装备升级、废钢相关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工作。

另外,在目前备受关注的交通运输领域,《指导意见》明确,将加快发展电动乘用车,稳步推进公交车电动化替代,探索推广应用新能源中重型货车。

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7月份,新能源汽车国内零售渗透率达到51.1%,较去年同期36.1%的渗透率提升15个百分点。这也是新能源汽车月度渗透率首次突破50%,被视作具有里程碑意义。而在接下来的8月、9月,新能源乘用车销售占比也连续超过一半,这也意味着备受关注的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稳稳站在了50%高位以上。

同时,《指导意见》也明确要积极建设可再生能源交通廊道。鼓励在具备条件的高速公路休息区、铁路车站、汽车客运站、机场和港口推进光储充放多功能综合一体站建设。积极探索发展电气化公路,加大铁路电气化改造力度。并且要求加强充电基础设施、加气站、加氢站建设,完善城乡充电网络体系。

随之而来的则是“十五五”时期的新规划以及碳达峰目标的实现,《指导意见》明确,“十五五”各领域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生产生活方式将基本形成,2030年全国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15亿吨标煤以上,有力支撑实现2030年碳达峰目标。

今年9月,中共国家能源局党组在《人民日报》发表《以能源转型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署名文章明确,要推动终端能源消费转型由电能替代为主向电、氢、氨等多元清洁替代转变,推动主要用能领域成为能源转型的重要引擎。

本次《指导意见》也进一步明确了重点支持的可再生能源类型,要求因地制宜发展生物天然气和生物柴油、生物航煤等绿色燃料,积极有序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促进地热能资源合理高效利用,推动波浪能、潮流能、温差能等规模化利用。并且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求加强热力、燃气管网及氢能供应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强化管网互联互通,就近接纳更多非电可再生能源。

尤其是氢能,其作为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被誉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同样是我国未来能源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国家能源局科技司发布的《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3)》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氢气产能超4900万吨/年,产量超3500万吨,同比均增长约2.3%。而中国氢能联盟预测,到2025年,中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1万亿元,2026年至2035年产值将达到5万亿元。


 
投稿联系:投稿与新闻线索请联络朱蕊 13269715861(微信同号) 投稿邮箱:zr@58heating.com。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特别声明
本文转载自21世纪经济报道,作者: 缴翼飞。中能登载本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
凡来源注明中能*网的内容为中能供热网原创,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
 
更多>为您推荐

企业入驻成功 可尊享多重特权

入驻热线:13520254846

APP

中能热讯APP热在手心

中能热讯APP热情随身

请扫码下载安装

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收获商机

微信扫码关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