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0日,由中国节能协会热电产业委员会主办的“第二届新能源供热高质量发展研讨暨技术展示会”在北京大红门国际会展中心圆满召开。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节能协会热电产业委员会特邀专家,京能集团原副总经理王永亮发表了题为《将绿色进行到底——热电深度耦合的机遇和挑战》的主题演讲,系统阐述了中国能源转型的底层逻辑、热电行业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创新方向。
碳排放责任:全球格局与中国智慧
全球气候治理的核心矛盾——碳排放责任的分配问题。王永亮强调,中国作为“世界工厂”,承担了大量生产端的碳排放,但实际责任应归于消费端。“我们的产品出口到全球,碳却算在我们头上,这并不公平。”数据显示,中国年度碳排放总量约100亿吨,人均7吨,远低于美国的人均15吨。王永亮指出,中国在气候谈判中需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同时推动国际规则向谁消费谁承担转变。他提到,国家发改委近期紧急出台碳排放因子标准,正是为了统一核算依据,防止伪中介扰乱市场。“未来,‘碳手印’‘碳足迹’将成为全民参与的工具,而中国的发展权必须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能源转型:从资源禀赋到新型体系
中国能源转型必须立足本国实际,走出特色之路。传统认知中的"富煤贫油少气"正在被"富煤、多风光、有水"的新资源禀赋观所取代。这种认知的转变不是简单的表述更新,而是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中国风电、光伏装机量已跃居全球首位,但要将这些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还需要破解能源体系的结构性矛盾。就像热电联产中"热"与"电"这对"牛郎织女",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政策引导来实现更好的协同配合。
在具体实践中,热电行业正在经历着全方位的转型蜕变。绿色化转型要求从清洁能源迈向零碳能源;市场化改革推动行业从"公益保供"转向价值创造;年度化规划将能源供需平衡从短期调度升级为长远布局;智能化发展为行业注入新的活力。这些转变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支撑的系统工程。2022年能源紧张期间中国保持电价稳定与美国德州大停电的鲜明对比,生动诠释了"人民至上"与"资本至上"两种发展理念的本质差异。
热电行业:四大转变与破局之道
面对热电行业的经营困境,王永亮提出“四大转变”:
绿色化:从清洁能源向零碳能源跃迁。北京已禁止新建燃气独立供暖,绿电、绿氢、生物质掺烧成为技术方向。
市场化:告别“公益保供”思维,通过热价改革和电力交易创造价值。“未来不交热费,可能直接停表。”
年度化:能源供需平衡从“每日调度”升级为“全年规划”,尤其要利用冬季富余风电替代紧张的天然气。
智能化:数字化转型需务实推进,“先解决员工重复劳动的‘糟心事’,再谈AI替代CEO。”
他特别提到2022年能源紧张期间中国电价稳定与德州大停电的对比:“我们‘人民至上’,他们‘资本至上’——这就是底层逻辑的差异。”
未来机遇:跨界融合与创新生态
面向未来,中国能源转型需要开拓新思路、探索新模式。"行业这么'卷',是因为单赛道已触天花板。想超越?先跨界!"这句话道破了创新发展的真谛。新能源供热等跨界融合模式展现出巨大潜力,政策层面也在为绿色发展创造有利环境。技术创新的关键在于融合企业家精神、工程师思维与工匠技艺,建立鼓励尝试、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这需要打破部门壁垒,让创新活力充分涌流。
中国式能源转型没有现成答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正如王永亮所强调的:"想超越先跨越,想跨越先跨界"。这条转型之路既需要顶层设计的战略眼光,也需要基层实践的创新智慧;既需要政策引导的有力支撑,也需要市场机制的活力激发;既需要技术突破的硬实力,也需要管理创新的软实力。在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中国正以坚定的步伐迈向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未来。
(本文根据专家演讲内容整理,未经本人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