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0日,由中国节能协会热电产业委员会主办的“第二届新能源供热高质量发展研讨暨技术展示会”在北京举行。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国务院参事室原特约研究员吴吟出席会议并作主旨演讲,围绕能源高质量发展战略、新能源供热技术创新路径及行业协同发展等议题展开深度解析。
能源高质量发展:安全与转型并重
吴吟在演讲开篇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而能源领域的高质量发展需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为前提,通过技术创新、结构优化、效率提升等手段,实现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能源法》将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列为重要任务,当前新能源供热领域的实践创新正是对这一法律导向的积极响应。
针对“十五五”时期的能源发展形势,吴吟分析称,这一阶段既是实现碳达峰的关键节点,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攻坚期。“国际能源竞争加剧、技术突破难度增加、体制机制亟待完善,但绿色发展共识深化、绿能需求激增、创新手段丰富等机遇同样显著。”他强调,构建以新型电力系统为支撑、绿色智慧节能为导向的新型能源体系,需坚持“安全、高效、清洁、低碳、经济、智动”六大核心内涵,尤其要将能源安全置于首位,“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
吴吟特别强调,实现碳达峰是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标之一。“2030年前碳达峰不仅是国际承诺,更是行业转型的刚性要求。”他回顾称,中国始终以行动兑现承诺:2009年提出“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达15%”的目标,2019年底实际完成15.3%;同年承诺的“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下降40%-45%”,2019年已实现下降48.1%;而2020年提出的“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超12亿千瓦”,更是在2024年7月提前六年多完成,装机量达12.06亿千瓦。这些成绩证明,只要全行业凝聚共识、协同发力,特别是在工业领域,2030年碳达峰目标必定实现。
八点思考:布局新能源供热发展路径
在聚焦新能源供热领域时,吴吟提出八点系统性思考,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
1. 系统谋划满足供热需求增长
吴吟指出,全球终端能源消费中供热占比约50%,我国供热需求将持续攀升。数据显示,美国人均供热面积约65平方米,而我国仅为17平方米,南方地区供暖供冷问题尤为突出。“若不能系统解决南方需求,分散式低效供暖将导致能源浪费与舒适度不足。”他建议,通过智能调控、多能互补等技术,构建覆盖南北的集约化供热网络,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2. 发挥供热对新型电力系统的支撑作用
“风电、光伏的间歇性与建筑供热负荷的可中断性天然互补。”吴吟解释,供热系统可通过柔性调节负荷,与可再生能源发电形成动态平衡。例如,在电力富余时段提升供热负荷,反之则适度降低,以此缓解电网波动。他特别提及“热电协同”模式,认为该模式将推动供热行业从“粗放刚性”向“智慧柔性”转型,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调节器。
3. 正确认识新能源及新能源供热定义
针对行业概念模糊问题,吴吟梳理了新能源供热的科学定义:“以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及工业余热为热源,通过高效输配系统为建筑、工业提供安全低碳热能。”他强调,工业余热是重要资源,需打破“唯电力化”思维,推动多能互补。
4. 以节能减污降碳为主线
“节能是做正确的事,提高能效是用正确的方式做事。”吴吟呼吁从源头减少化石能源消费,降低末端治理成本。他以某燃气锅炉余热回收项目为例,改造后效率提升至107%,年减排二氧化碳超万吨。“节能应成为新能源供热的前提,而非事后补救。”
5. 充分利用各类余热资源
我国余热资源潜力巨大。据华经情报网测算,2023年,我国可回收余热资源总量13.73亿吨标准煤;预计到2028年,这一规模平均值将达到16.08亿吨标准煤。吴吟列举多个应用场景:煤矿矿井乏风余热用于区域供暖、核电站余热供给城市热网、燃气锅炉烟气余热深度回收等。“用好余热是新能源供热的‘试金石’,需政策引导与技术突破双管齐下。”
6. 坚持温度对口梯级利用多品联产
吴吟强调热能利用需遵循“温度对口”原则,避免高品位能源低效使用。例如,工业高温余热可优先用于发电,中低温余热则转向供暖或农业烘干。他提到某化工企业通过梯级利用,将综合能效提升40%,年节约标煤15万吨,“这是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的必由之路”。
7. 大力发展热泵技术
“热泵是连接电力系统与供热系统的桥梁。”吴吟介绍,空气源热泵已在零下30℃的漠河地区稳定运行,制热效率(COP)达3-5,远超传统锅炉。此外,地源热泵、水源热泵在工业蒸汽供应、农业烘干等场景的应用逐步扩展。“未来需突破极寒环境适应性瓶颈,扩大技术覆盖面。”
8. 积极发展储热技术
相较于化学储能,储热成本仅为前者的数十分之一。吴吟以中科院张家口黄帝城小镇项目为例,该项目通过跨季节储热,将夏季太阳能热量储存至冬季供暖,覆盖5000平方米建筑,年减碳量超千吨。“熔盐储热、相变材料储热等技术已进入商业化阶段,行业需加快标准制定与规模化应用。”
深化改革: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
吴吟强调,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能源体系,需同步推进体制改革与技术创新。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是释放市场活力的关键。“2002年国务院5号文件启动电改,2015年‘9号文’推动市场化纵深发展,2023年中央深改委会议进一步强调自然垄断环节聚焦主业,这些阶段性突破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扫清了机制障碍。”
针对当前痛点,他提出三方面改革路径:一是推进电网自然垄断环节与竞争性业务分离,防止垄断优势向上下游延伸;二是完善电力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通过峰谷电价、绿证交易等工具引导供需匹配;三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打破省间壁垒,促进新能源跨区域消纳。“改革不是否定既有成就,而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战略引领功能。”
会议最后,吴吟总结称,新能源供热不仅是能源转型的重要抓手,更是实现“双碳”目标与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交汇点。行业需以系统观念谋划全局,以科技创新突破瓶颈,以深化改革释放活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能源保障。
(本文根据专家演讲内容整理,未经本人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