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张家口的风温暖北京的冬,新能源供热京能集团在行动
——京能集团能源投资部副部长张书臣关于新能源供热高质量发展的访谈
2024年3月15日,北京新能源供热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暨技术展示会在京举行,研讨会以“绿色低碳智能,推动新能源供热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旨在促进新能源供热技术与运营的高质量发展、共建新能源绿色生态圈。会议期间北京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接受中国节能协会热电产业委员会张东胜秘书长专访时,能源投资部副部长张书臣表示:
→ 京能集团的核心业务是“能源+”;
→ 奥运期间,我们是“用张家口的风点亮北京的灯”,现在还可以补充一句叫“温暖北京的冬”;
→ 新能源供热要充分考虑供热效果、供热成本以及供热需求的匹配;
→ 能够在运营方面加大政策或财政方面的支持力度,可再生能源的下一步发展才能更好;
→ 我们现在正在研究低温供热,让城市大网能够耦合低品质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可再生能源全容量充分的利用。
以下是访谈的详细内容。(编者按:本文根据访谈视频识别,部分口头陈述按照书面语句表达习惯调整。)
张东胜:首先想请您概括一下京能集团的核心业务?
张书臣:
京能集团目前的核心业务是以电力、热力和煤炭的生产供应销售为主,作为北京市市属国企,除了这几个核心业务之外,还有一部分文旅和康养。
包括在新质生产力方面,目前北京市对于算力领域大力发展,现在京能也承担了一部分算力中心的建设,包括运维等一系列的工作,我们把目前的这个业务,叫“能源+”算力。
当然了,我们所有的业务板块包括文旅和康养,都是以能源综合使用为基础的,叫“能源+”业务。
张东胜:做为北京市能源领域的头部企业,想请您谈一谈,京能集团在新能源供热方面的情况?
张书臣:
北京市出台了很多的相关政策,包括北京市碳达峰行动方案,也包括最近出台的可再生能源供热实施意见(《关于全面推进新能源供热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这些都是我们工作的指导。
京能集团在综合能源包括新能源的供热方面做了不少项目,我这里介绍两个。
第一个是京丰绿电蓄热供热项目,这个项目是北京市当年为了实现绿色奥运而做的供热项目。它是用张家口上游风电厂的绿电往北京进行供应,用绿电转化成热,通过蓄热,再进行供热这种方式来实现的。项目的规模大概是3*40个兆瓦,容量是120兆瓦,现在已经把这锅炉房的这一部分建成了,蓄热部分正在建设,电锅炉再加上热水蓄热,大概要建两台8000立方的蓄热水罐,建成之后,每年消纳绿电大概是1.1亿千瓦时,供热量大概是35万吉焦。这个项目是京能集团风电厂与下游供热协同的一个典型的项目,用上游张家口的风补贴下游的供热。
因为目前用电供热的话,成本比较高一些,效益不是太好,包括工程的建设投资也比较大。(主持人插话询问电价)目前,我们采用的是上游补下游的方式,到供热用电这一侧,大概是一毛七,剩下中间(按照峰谷平电价)差价的这一部分,由上游的风电场做为清洁能源去进行补贴(申领)。
前段时间奥运期间说了,我们是用张家口的风点亮北京的灯,其实这里我还可以补充一句叫“温暖北京的冬”。这个项目就是,通过电蓄热把电转化成热,为百姓供热,实现热电的协同。
我们今天会场的旁边,还有一个典型的项目,叫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这个项目也是可再生能源供热的一个典型的项目,目前的供热面积是19万平方米,使用的热源方式包括浅层地热、中深层地热、太阳能光伏,再加上空气源热泵,四种方式结合到一起,而且在这四种方式上我们还加了一个储能,同时项目也做了一个智能管控平台。
通过“智能管控平台”,我们把所有能源的综合利用结合到一起,正常的时候,所有能源的利用都能够跟供能侧结合起来。就是无论是能源的消纳还是供能,都会考虑到用哪种热源方式,做好供热效果以及供热成本跟供热需求的匹配。比如说白天有光的时候,就要充分考虑太阳能光伏的利用,包括浅层地热的利用,都要考虑供热效果以及供热成果的匹配。(主持人插话询问运营成本),项目是去年(2023-2024供暖季)冬天,刚开始启用,目前运营成本这块,我们正在做测算。
张东胜:您对新能源供热以及新能源利用的想法?
张书臣:
新能源供热,第一是符合咱们国家的大政方针,符合趋势,做为必然性的发展,对我们来说是必然要走的一步。
第二,目前我们所有企业对新能源的认识已经经历了一个过程,从政策到落地,基本上也都成熟了。
原来我们的政策是做一个指挥棒,引导企业去去做,现在,就按照我们企业的说法,是已经形成了一个指南针。政策就是一个指南针,指导企业去做,而不是用指挥棒强制性的让企业去做,企业自己自主的、能动的去做这些事。而且大家对新能源的共识已经引领到了,无论是央企,还是国企,包括民企,所有的资金,都往咱们这个供热的领域去投入去运营了。
张东胜:您觉得要更好的发展新能源,在成本和商务模式之间需要怎样匹配?
张书臣:
我简单的说一说我自己的想法,新能源目前的这个成本,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固定资产投资,投资的成本占比很大。相对于传统的热源投资包括燃气锅炉,包括热电联产的热电厂,这个成本高很多。大概会有两到三倍,有的甚至更高,整体的投资很大。所以北京为了促进新能源的发展,出台了不少的供热投资的补贴政策,包括最近出台的30%的投资补贴,这都是促进新能源发展的,这是投资这一块。
运营呢,其实理论上,可再生能源供热的运营成本相比较低,主要是这个投资成本比较高,所以这块折旧比较大。
能够在供热运营方面加大政策或财政的一些(支持)力度,可再生能源的下一步发展才能更好。
张东胜:京能集团未来在新能源板块的业务布局?
张书臣:
做为北京市能源领域的龙头企业,包括北京热力也是全国供热管网规模最大的企业,基于这个基础,我们有几块业务在做。
第一个是进行余热利用,这块我们已经做了一个方案,我们这个余热利用,包括大网的所有连接的四大热电中心,包括我们的区域锅炉房,我们说的电厂的余热包括,一个是烟气的余热,再就是循环水的余热,这是在北京市政策的引导下,我们要把这些余热利用起来,增加城市热网的绿色供热占比。
第二个,我们在发展综合能源业务的时候,包括我们供热发展的时候,所使用的可再生能源占比,我们要求必须以北京市的政策要求为基础,必须达到60%这个比例,如果不达到这个比例,从集团的角度这项目就不批,所以强制大家去做这个工作
第三个就是我们在进行北京市的供热资源整合,这也是从北京市供热行业管理的角度出发,加强行业管理,提升供热水平。通过把区域的小、散、乱的锅炉房,并入到城市大网,由城市大网耦合可再生能源,提升我们供热面积的可再生能源的占比。在这方面,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而且也是在北京市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我们往下推进的。
第四个就是供热系统的重构,当然了,刚才说的也是重构的一部分,这方面我想说的是,我们目前对城市热网正在进行一个低温供热的研究,包括现在末端的换热站,如何能去耦合可再生能源,包括绿电的使用等等一系列的工作。现在我们大网的供热温度,供水和回水大概是110℃到50℃左右,我们正在研究的低温供热是这样的,能不能把供水温度降到70℃或者到70℃到90℃之间,然后回水温度降到30℃左右,这样的话就能够把所有的低品质可再生能源,全部耦合到这个大网里去,这个大网就能够作为基本的,类似于一个叫储能的一个容器,能够把这些低品质的可再生能源耦合到一起,实现可再生能源全容量充分的利用。这个其实也比较符合目前北京的这种现实,(北京这么多年以来,热源点比较多,区域的小、散、乱的锅炉房特别多),其实这一块光我们北京热力,区域锅炉房就达到500多座,这个量还是很大。
张东胜:请您给新能源供热说一句话(感想)。
张书臣:
新能源供热发展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