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工业余热规模化利用 太原探路“绿色供暖”

来源:人民网-山西频道 作者:焦搏文 关键词: 2022-2023供暖季 余热利用 太原市热力集团        收藏 0   

2023
12/29
15:35
人民网-山西频道
分享
投稿

我要投稿
导读

供热面积7600万平方米,提供太原市冬季供热三分之一的热源,作为国内第一个大温差长距离工业余热供暖项目,太古供热工程已平稳运行至第8个采暖季,规模化工业余热供暖成效明显。在太原市万柏林区太古供热管网3号隧道口,4根直径1.4米的供水、回水管道向两侧延伸。管道一头连着距离太原市37.8公里的古交兴能电厂乏汽余热回收

供热面积7600万平方米,提供太原市冬季供热三分之一的热源,作为国内第一个大温差长距离工业余热供暖项目,太古供热工程已平稳运行至第8个采暖季,规模化工业余热供暖成效明显。

在太原市万柏林区太古供热管网3号隧道口,4根直径1.4米的供水、回水管道向两侧延伸。管道一头连着距离太原市37.8公里的古交兴能电厂乏汽余热回收装置,一头连着太原市区的供暖枢纽中继能源站。太原市热力集团万柏林分公司副经理常亮指着附近成片的小区说,“太原市整个河西和部分河东地区的供暖都离不开这条管线。”

太古供热管线三号隧道口。人民网记者 焦搏文摄

2015年5月,太原市批复确定兴能电厂为全市集中供热主力热源,项目规划装机容量3120兆瓦。2016年采暖季,项目开始试运行,首年覆盖3500万平方米供暖面积,此后随着电厂三期机组投产,热源进一步扩大,到今年,供暖面积已达7600万平方米。

余热供暖,暖不暖?这是市民最关心的问题。在太原市集中供热调度中心,热源情况、供回水温度等核心数据实时显示。“系统2供水温度111.38摄氏度、回水温度34.63摄氏度……”太原市热力集团总调室主任石光辉介绍,“回水温度越低相当于把更多的热量留在了居民家中,这是提高供热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据了解,太古供热管线全面采用大温差技术,突破了常规换热器的换热温度极限,使长输管线的供回水温差达到80摄氏度以上。

太原热力集团指挥调度大厅,工作人员正在监控运行情况。人民网记者 焦搏文摄

余热供暖,稳不稳?从热源看,企业执行“以热定电”的生产原则,保证用户用热需求,制定《防止全厂供热中断应急预案》,最大程度确保热源平稳安全。从管线看,工程沿途建设1座首站、3座中继泵站和1座中继能源站,6级泵组统一同频控制,克服沿程输送阻力和180米高差带来的静压,运行情况由集中供热调度中心工作人员全程监控。

余热供暖要想落地见效,距离也是关键。许多工业“产热大户”离城市较远,路程中的热损耗率不容忽视。太古供热工程37.8公里的管线自西向东敷设,其间6次穿越汾河、3次穿越高速公路、2次穿越引黄管线,还横穿了8座桥梁。石光辉说,“工程前期我们配合专家做了大量论证,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测算管道全线热损耗在5摄氏度以内,最后实测下来平均温降1摄氏度左右,热量损耗创行业新低。”

温暖来自技术护航。通过优化保温管厚度、预制架空保温管、安装分体式绝热支座等一系列创新技术举措,太古长输供热管道穿上了厚厚的“防寒衣”。

中继能源站内,用于克服高差静压的隔压换热装置。人民网记者 焦搏文摄

余热供暖,贵不贵?太古供热管线接入了热电联产的集中供热热源,热量来自大规模回收的电厂余热,供热管线也由传统的“供水-回水”,改为“双供双回”,流量更大,热量更充沛。“这种方式不增加用户的采暖成本,每年由供热公司和电厂达成补贴协议,电厂负责乏汽余热回收装置建设改造,供热公司负责管线建设和维护,在双赢的情况下还能减少废热排放。”石光辉介绍。

冬季,要温暖也要蓝天。太古供热项目启动的第一年,太原市晋阳湖边的第一电厂关闭,大量分散式燃煤锅炉关停,据太原市热力集团测算,太古供热项目全年可节约取暖用标煤93.1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44万吨。

既能把废热变成资源,又能让资源有效利用。如今,以太古供热工程为代表的“零碳余热”供暖正在为太原市提供源源不断的热量。“我们将充分发挥太古供热工程优势,努力让太原市民过一个温暖又清洁的冬天。”太原市热力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宏说。

 
投稿联系:投稿与新闻线索请联络言过 13601277774(微信同号) 投稿邮箱:heating58@126.com。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特别声明
本文转载自人民网-山西频道,作者: 焦搏文。中能登载本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
凡来源注明中能*网的内容为中能供热网原创,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
 
更多>为您推荐
广告
广告
广告

APP

中能热讯随身的行业商务资讯

中能热讯APP随身热讯

扫码下载安装

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