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低碳保供研讨会:如何推动电价改革

王彩娜 2910 0 0 0 关键词: 能源保供 煤电 电力市场   

2024
12/10
15:21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
分享
投稿

我要投稿
导读

日前,由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和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主办的“电力低碳保供研讨会”第11期在线上举行。本次研讨会的主题为“新形势下如何推动电价改革”?逐步建立适应各地电力市场运行的容量与辅助服务机制国网能源研究院原院长张运洲指出,在新能源渗透率提高的情况下,煤电承担兜底保障和支撑调节的作用。因煤炭涨价幅

日前,由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和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主办的“电力低碳保供研讨会”第11期在线上举行。本次研讨会的主题为“新形势下如何推动电价改革”?

逐步建立适应各地电力市场运行的容量与辅助服务机制

国网能源研究院原院长张运洲指出,在新能源渗透率提高的情况下,煤电承担兜底保障和支撑调节的作用。因煤炭涨价幅度大,煤电企业入不敷出,所以国家出台了容量电价的政策。容量电价出台一年之后,煤价有所下降,电价上浮政策和容量电价补偿仍在发挥作用,整体经营情况向好。总体上,“十五五”期间,政府还要考虑社会的承受力和市场主体的状态,尽量维持终端电价稳定。

关于进一步扩展容量电价的补偿范围,现在抽水蓄能的容量电价已作为系统运行费在输配电价中单独计列,新型储能的爆炸式增长则可能会推动国家在电价体系调整的第四监管周期(2023—2025)里的系统运行费中考虑容量电价因素。随着新能源渗透率的提高,未来电力系统的固定成本占比会越来越高,运行成本会越来越小,所以容量电价覆盖范围会进一步扩大。

中电联发展规划部副主任张晶杰指出,在确定煤电容量电价固定回收比例的时候,需要关注三个方面,第一是回收比例应考虑到同当地能源转型的适配性。按照国家的文件要求,容量电价回收的固定成本的比例是综合考虑了各地的电力系统需要和煤电功能转型情况等因素确定的。煤电在新型电力系统中逐步向兜底保障与调节并重的保障性电源转变,主要表现形式为利用小时数的变化,需重点关注并开展量化测算,为后续容量电价回收标准的差异化调整做参考。第二,应考虑供热容量成本回收的问题。目前我国热电联产机组占比超过了50%。在供热季,为保证民生供热,最大出力能力降低部分未能获取容量电费或者补偿,也没有将该部分费用通过供热价格进行疏导,导致供热机组在供热季的部分容量电费损失。第三,跨省跨区的容量电费费用的分摊机制。关于纳入到受端省份电力电量平衡的非配套煤电机组,原则上应执行送电省份的容量电价,容量电价由送受方合理分摊;跨省跨区的送电是通过网对网的方式,受端无法分清电力中煤电容量的占比。应进一步加快研究确定这部分的容量费用,使容量电价的执行更加科学合理。可以结合历史数据综合考虑,如新能源机组出力特性,储能的调峰备用能力以及虚拟电厂的调节特性、响应时间等,对于新能源、储能和虚拟电厂等资源开展有效容量价值的量化分析。

国网福建经研院副总工程师林红阳指出,容量电价与电量电价共同构成的两部制电价机制,更符合电力生产的实际情况,是对市场服务供应主体更科学的反映。煤电容量电价占固定成本的具体比例需要考虑市场化改革的实际,结合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供需特性来设计。另外,在双碳目标和能源电力规划的指导下,各省区市需要制定相应能源电力规划,统筹新能源发展的规模,并匹配相应的煤电、储能等规模,这样投资者可以根据规划提出的需求开展相应的项目评估来参与资源建设,确保资金投入成效,并避免市场的非良性竞争。

张运洲表示,随着新能源电量渗透率不断提高和电力电子化趋势愈加明显,电力系统的频率特性和电压特性变差,需要越来越多的频率调节和电压调节资源,电力辅助服务需求量持续增加。未来随着新能源渗透率不断上升和市场化推进,有偿辅助服务市场规模要做大。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能源转型高级项目主管黄辉表示,?容量与辅助服务机制对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支持系统的稳定运行和对新能源的高效消纳,并能够帮助维持电价的稳定。在实现“双碳”目标下,需要推动煤电从电量主体电源向兜底调节型电源转型,容量与辅助服务机制是支持煤电转型的重要机制。在发展方向上,参与提供容量、辅助服务价值的主体要逐步多元化,定价方式从简单的固定成本补偿方式向以容量价值认定为导向的容量电价转变。价值评估可以尝试时段定价,重点体现用电峰时的资源可提供的容量价值。成本分摊应反映不同发用电的电能质量需求,制定针对不同资源品种、不同用户的差异化补偿、分摊与考核机制,真正体现 “谁提供、谁获利,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

灵活的市场化电价是推动需求侧资源发挥更大价值的重要支撑

张晶杰指出,目前,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提升调节能力,调节能力建设则需要源网荷储协同发力。在需求侧方面,应该建立灵活性的电价机制,包括分时电价、尖峰电价、可中断负荷控制等,不应该是简单的固定价格上涨。如果用户侧能够根据价格机制的调整适当调整自己的用电行为,其实可以有效地降低自身的用电成本,未来的需求侧价格设计中需要和用户加强供需协同和互动。另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需求侧响应的分级分类管理机制,形成稳定可靠的资源库,健全多元主体参与需求侧响应条件,尤其是把需求侧的机制和现在的新型业态结合起来,积极培育新型储能、数据中心、5G基站、电动汽车、冷链冷库等主体,进一步扩大需求响应资源值的规模和范围。

黄辉表示,通过市场化和分时电价优化,形成能涨能跌的市场电价,才能真正驱动需求侧资源发挥作用。比如在现在分时电价峰谷价差条件下,一部分市场主体就会通过评估决定是否做出用电行为的改变。一些本来不易调节的工业负荷,经测算后认为可行,也会选择通过配储来提高负荷的灵活柔性。如果进一步放开市场或者拉大峰谷价值,将进一步调动更多需求侧资源的积极性。

 
投稿联系:投稿与新闻线索请联络朱蕊 13269715861(微信同号) 投稿邮箱:zr@58heating.com。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特别声明
本文转载自中国经济时报,作者: 王彩娜。中能登载本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
凡来源注明中能*网的内容为中能供热网原创,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
 
更多>为您推荐

企业入驻成功 可尊享多重特权

入驻热线:13520254846

APP

中能热讯APP热在手心

中能热讯APP热情随身

请扫码下载安装

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收获商机

微信扫码关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