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和中国“双碳”目标的推进,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国家发改委网站8月6日消息,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国家数据局近日印发《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明确将在2024—2027年重点开展9项专项行动,包括电力系统稳定保障行动、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外送攻坚行动、配电网高质量发展行动、新一代煤电升级行动、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网络拓展行动等,并在其中对系统友好型新能源电站、智能微电网项目、共享储能电站、虚拟电厂、电动汽车参与电力系统互动等方面予以明确支持。
国家能源局电力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采用先行先试的工作方法。在各项关键领域中,选取攻关收益高、提效潜力大、引领效应强的方向开展探索,发挥好试点的引领带动作用,以“小切口”解决“大问题”。
开展典型地区高比例需求侧响应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底,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16.53亿千瓦,同比增长25%,约占我国发电总装机的53.8%,其中,风电光伏发电合计装机(11.8亿千瓦)已超过煤电装机(11.7亿千瓦)。同时,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也迈上新台阶。今年上半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1.56万亿千瓦时,同比增加22%,约占全部发电量的35.1%。
国家能源局电力司有关负责人指出,新型电力系统“双高”(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和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特性日益凸显,安全稳定运行面临较大风险挑战。针对电力系统生产结构、运行机理和功能形态转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系统稳定问题,《行动方案》提出着力优化加强电网主网架、提升新型主体涉网性能、推进构网型技术应用、持续提升电能质量,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安全稳定保障。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清洁电力项目副主任刘明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现阶段我国电力系统正经历重塑,由原本以燃煤机组和化石能源为核心的模式,转向清洁化、电气化。这一变革在需求侧展现出更为鲜明的特点。
刘明明表示,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我国需求侧资源发展逐渐进入3.0阶段,电力系统的充裕性需求增加,需要探索多种模式,以发挥需求侧资源的常态化作用。电力需求侧资源要实现常态化运行,面临单体资源潜力小而散、激励不足和投资高三方面的挑战。“数字化+智能化”和“聚合化+市场化”两大路径,可以实现需求侧资源的常态化发展。
《行动方案》也明确将开展需求侧协同能力提升行动,将在尖峰负荷问题突出或新能源消纳困难的地区实施高比例需求侧响应,充分激发需求侧响应活力,实现典型地区需求侧响应能力达到最大用电负荷的5%或以上,着力推动具备条件的典型地区需求侧响应能力达到最大用电负荷的10%左右。
“需求侧资源常态化运行需要完善的政策环境。”刘明明建议,接下来需要对需求侧资源的主体地位提供制度保障,规定聚合商的市场角色和权责,允许聚合商参与批发电力市场、辅助服务市场和容量市场;为需求侧资源实现价值创造市场机会,提供健全的交易规则并加强市场监管,确保所有参与资源的同质同权;为需求侧资源提供服务确定框架体系,对调度、通信、计量、评估等内容进行规范,确保用户侧设备具备快速响应、获取即时反馈信息的能力。
新一代煤电升级
虽然非化石能源的发电占比不断提升,但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在能源保供中发挥“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煤电装机容量约11.7亿千瓦,占全国电力总装机的40%,发电用煤约占全国煤炭消费总量的60%,碳排放量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40%。
“未来一段时期,煤电仍是我国电力可靠供应的重要支撑电源,实现碳达峰目标要加快低碳化改造,进一步提升运行灵活性。”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如此表示。
《行动方案》明确,将探索与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相适应的新一代煤电发展路径。以清洁低碳、高效调节、快速变负荷、启停调峰为主线任务,推动煤电机组深度调峰、快速爬坡等高效调节能力进一步提升,更好发挥煤电的电力供应保障作用,促进新能源消纳;应用零碳或低碳燃料掺烧、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低碳煤电技术路线,促进煤电碳排放水平大幅下降。以合理的政策、市场机制支持煤电机组优化运行方式。
实际上,此前印发的《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已经明确提出了生物质掺烧、绿氨掺烧、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三种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方式。
以生物质掺烧为例,改造建设后煤电机组应具备掺烧10%以上生物质燃料能力,燃煤消耗和碳排放水平显著降低。“十三五”以来,我国在山东十里泉、日照等燃煤电厂实施生物质直燃掺烧,有关技术已具备规模化示范的基础。
生物质能是重要的低碳、零碳能源,我国生物质资源储量丰富,但资源化利用尚不充分。利用大型燃煤机组掺烧农林废弃物、沙生植物、能源植物等生物质资源,是优化能源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有力举措。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规划发展部主任张琳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资金支持、政策支撑、优化电网调度等多角度保障下,煤电低碳改造示范项目将如期推进,可优选农业废弃物或沙生植物丰富区域开展生物质掺烧改造;在新能源丰富且消纳具有一定压力地区,开展绿氨示范;在适宜地区实施烟气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推广应用二氧化碳高效驱油等地质利用技术、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等化工利用技术,因地制宜实施二氧化碳地质封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