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储能产业规模快速增长,2023年新型储能产值突破3000亿元,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已初步形成产业生态。”工业和信息化部总经济师、办公厅主任高东升在日前召开的2024世界储能大会上表示。
近两年,我国储能迎来爆发式发展。储能是加快推进碳中和进程、推动能源绿色转型的重要支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及发展新型储能。
新型储能是指除抽水蓄能以外,以输出电力为主要形式的储能技术,包括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目前,新型储能是整个储能板块关注的焦点。
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边广琦介绍,今年以来,新型储能装机规模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并逐步发挥功效。今年初,我国已经提前两年达成“十四五”规划的新型储能装机目标。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5852万千瓦/1.28亿千瓦时,较2023年底增长约86%。
从地区来看,华东地区新型储能装机增长较快,今年新增新型储能装机超过900万千瓦;从省份来看,江苏、浙江、新疆装机快速增长,今年新增装机分别约500万千瓦、300万千瓦、300万千瓦。新型储能已成为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能源局推动电网企业完善调度规程,促进新型储能调用水平稳步提高。据电网企业统计,2024年1月至8月,全国新型储能累计充放电量约260亿千瓦时,等效利用小时数约620小时。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6—8月迎峰度夏期间,全国新型储能累计充放电量118亿千瓦时,约占今年1—8月充放电量的45%,有效支撑电力系统稳定运行和可靠供应。在平衡较为紧张的山东、江苏、浙江、安徽、内蒙古等省(区),新型储能最大顶峰同时率均达到90%以上,实际顶峰能力已达前期验证最高水平,大幅提升电力稳定保供能力。
11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对新型储能提出发展目标,即到2027年,我国新型储能制造业全链条国际竞争优势凸显,优势企业梯队进一步壮大,产业创新力和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新型储能制造业规模和下游需求基本匹配,培育千亿元以上规模的生态主导型企业3—5家。
在实施产业协同发展推进行动方面,《意见稿》提到,科学谋划产业布局,加强资源保障利用。支持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地聚焦新型储能领域,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构建战略引领、创新驱动、专业赋能的产业发展格局。着力扩大有效需求,推动实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效联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