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电力新质生产力应注重“三结合”

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苗中泉 菅泳仿 毛吉康 3910 0 0 0 关键词: 电网建设 人工智能 新型能源体系   

2024
09/06
10:49
来源
中国电力报
分享
投稿

我要投稿
导读

核心提要当前,我国电力行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应注重“三结合”:●要与电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基本趋势结合起来,在推动国民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历史进程中加快培育电力行业的新质生产力。●要与电力行业企业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分类引导不同类型的企业主体有侧重地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与培育、推广全社会先进生产方

核心提要

当前,我国电力行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应注重“三结合”:

●要与电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基本趋势结合起来,在推动国民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历史进程中加快培育电力行业的新质生产力。

●要与电力行业企业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分类引导不同类型的企业主体有侧重地发展新质生产力。

●要与培育、推广全社会先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紧密结合起来,在助力其他行业、产业和居民生活方式转型过程中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形态,强调科技创新在推动生产力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尤其是颠覆性创新的引领地位。电力的稳定供应为各个行业,特别是工业、服务业、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动力。可以说,电力行业的发展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电力与国民经济体系的其他部分几乎都有着紧密关联,其发展不得不与之协调、匹配、“适度超前”。因此,电力行业培育、壮大、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遵循行业技术创新发展的客观规律,也要兼顾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基本大势。

总的来说,当前,我国电力行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应注重“三结合”:

要与电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基本趋势结合起来,在推动国民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历史进程中加快培育电力行业的新质生产力。经过数百年化石能源的大规模消耗,现代人类社会已经无力承担继续无限制使用化石能源的碳排放后果。无论是否存在碳排放与气候变暖、极端气候频现之间的因果联系,对一个成熟理性的现代社会而言,清洁低碳转型已经是不可否认、不可抗拒的基本潮流。在这股大潮中,能源电力行业的低碳转型是重中之重。培育和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电力行业和骨干企业必须将其与绿色低碳转型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加大绿色低碳技术投入和制定、完善有关政策机制,实现新质生产力与低碳转型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相互成就。反之,那些显著有悖于绿色低碳转型的技术,即便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也不宜纳入电力行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范畴。

要与电力行业企业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分类引导不同类型的企业主体有侧重地发展新质生产力。我国电力行业的企业分布与其他行业和其他国家的电力行业有较为显著的不同。具体而言,我国电力行业的骨干企业以中央企业、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为主,在水电、火电、核电领域尤为明显。电网领域虽然存在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以及蒙西电网等数家企业,但总体上完全属于国家所有。光伏、风电领域则相对多元,尤其是光伏元器件供应领域,几乎全部为民营企业。国有能源电力企业资本雄厚,技术研发实力强,但在科研创新激励、颠覆性创新技术研发等方面存在短板。对此,应在不断革新科研激励、优化技术创新战略规划方案的同时,将其创新重点放在具有行业普遍影响的宏观技术突破方面。尤其应充分发挥国有电力企业科研体制“长于组织、严于管理、善于协同”的优势,重点突破体系性大科技、大创新。民营上市能源电力企业既是某一特定电力技术创新的受益者,又是进一步推动该技术持续创新的主要力量。但在容忍创新失败、培植创新耐性等方面仍存在短板。因此,民营上市能源电力企业有望在更为微观但更有针对性的技术领域作出独特贡献。特别是在与社会用能直接相关的创新领域,民营企业更具灵活性,对社会的各类需求变化也往往更具敏锐性和洞察力,可以成为创新发展的主力。国家在指导电力行业和企业培植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应根据行业中各类企业主体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做出部署,切忌贪大求全、“一哄而上”。

要与培育、推广全社会先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紧密结合起来,在助力其他行业、产业和居民生活方式转型过程中发展新质生产力。电力行业的技术创新,除了要满足电力行业自身的发展需要,还应确保广大民众通过日常生产生活方式切实感受到电力技术进步带来的收获感、幸福感。一方面,要把电力技术创新切切实实推广应用于革新各行各业的生产方式上,提升生产效率,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减少生产过程中能源消耗的负外部性,强调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过去,热电联产技术的创新突破将传统火电厂的热效率从30%~40%提升至80%~90%,能源利用效率提高了1倍以上。这一技术的创新突破和大规模应用,不仅有利于电力行业节约成本,提高供热质量,而且有利于改善环境、增加电能供应、确保电力安全等。当前,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将生产过程的电气化与智能化紧密结合,可以有效提升相关行业的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要让广大电力用户直观体会到电力技术创新带来的积极效果,减少用户负担。例如,智能电表系统可以实时抓取用户电能消费情况,经用户授权后接入个人金融系统,即可实现家庭电费无感式委托管理。如果家庭水、电、气、热等系统实现贯通,并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进行相关能源消费行为分析,就可以生成对家庭综合能源消费的科学分析,进而结合能源价格波动情况指导用户优化消费行为,助力其养成更可持续的能源消费习惯。

 
投稿联系:投稿与新闻线索请联络朱蕊 13269715861(微信同号) 投稿邮箱:zr@58heating.com。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特别声明
本文转载自中国电力报,作者: 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苗中泉 菅泳仿 毛吉康。中能登载本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
凡来源注明中能*网的内容为中能供热网原创,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
 
更多>为您推荐

企业入驻成功 可尊享多重特权

入驻热线:17183310134

APP

中能热讯APP热在手心

中能热讯APP热情随身

请扫码下载安装

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收获商机

微信扫码关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