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供热反映时代进步 民生与环保是对决还是相生

言过 77610 0 0 0 关键词: 热电联产;清洁供热   

2019
12/23
11:31
来源
中国供热网
分享
投稿

我要投稿
导读

2019年的冬季不算寒冷,虽算不上暖冬但是带给人们的感受依旧是温暖。这些天最紧张的要属各地的供热主管部门和供热公司,18℃是个红线,不能掉!供热不达标意味着有人会打市长热线,媒体会咬住不放,一夜间就可能成为“知名企业”或者“著名城市”。各地的环保监察部门同时也在忙活,大气环境监测是供暖季工作重点,一不留神也会被问责。

中能供热网讯:2019年的冬季不算寒冷,虽算不上暖冬但是带给人们的感受依旧是温暖。这些天最紧张的要属各地的供热主管部门和供热公司,18℃是个红线,不能掉!供热不达标意味着有人会打市长热线,媒体会咬住不放,一夜间就可能成为“知名企业”或者“著名城市”。各地的环保监察部门同时也在忙活,大气环境监测是供暖季工作重点,一不留神也会被问责。
摆在供热行业面前的是一把双刃剑,既要保民生又要保环境;既要百姓用的起,企业也能生存发展;既要政府满意,也要考虑能源成本。这些问题是对城市管理部门的考验,是对供热企业的考验,也是对科技成果的实地验证。


去煤行动引发供热市场洗牌

自2013年国务院颁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之后,各地纷纷出台《清洁空气行动计划(2013-2017)》,实行“煤改气、煤改电,禁止散煤取暖”是大气污染行动的首要任务。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4次会议上的重要指示,发展改革委、能源局、财政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国资委、质检总局、银监会、证监会、军委后勤保障部制定了《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年)》。这些政策出台,成为我国以煤取暖时代的终结者。
自2013年以来,各地按计划要求关停以煤炭为燃料的中小锅炉房成果显著。以山东省为例:截至2018年年底,山东41051台燃煤小锅炉全部淘汰;972台现役燃煤机组和936台符合要求保留的燃煤锅炉全部实现超低排放。
该项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和保护人民群众健康为根本出发点,按照政府统筹、部门协调、辖区主责、乡镇联动的工作思路,采取集中并网、拆撤扩建,清洁能源替代等措施,淘汰建成区内燃煤小锅炉,有效消减污染物排放量。
经过6年来的努力,北方26+2城市基本建立起以热电联产为主导的集中供热体系,各城镇散煤燃烧得到有效控制,从产供销各环节得到有效监管。因冬季取暖造成的大气环境污染程度明显改善。我国民用燃煤消耗程下降趋势,能源结构开始向清洁化转型。

供热行业中小企业面临窘境

作为一个城市必要的基础设施,城镇供热在北方城市越冬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供暖质量的好与坏不仅事关社会稳定,而且直接影响着市民的幸福指数。
总结供热企业面临的困境,离不开以下几个方面:
一、单一的收费体制,导致企业和居民矛盾不断,收费难度较大。
目前北方城市大都实行单一的、“按照供热面积收取供热费用”的模式,居民家中无论是热还是不热,只要你接进了管网就必须按规定缴费。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我交了费可是供热公司没有达到供暖标准,于是企业和用户之间的矛盾就产生了,来年缴费就成了问题。而老旧小区集中供热管线很多是不能单独掐断的,加之一些贫困用户确实没有能力缴费,所以欠费和缴费问题年复一年始终十分突出。尤其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城市,政府和企业均无可奈何。
二、小马拉大车,供热企业的能力和需求不匹配
目前,一个突出且普遍的现象是供热公司的供暖能力常常赶不上城市的快速增容,导致大多数供热公司的实际供暖面积都远大于其设计能力,出现“小马拉大车”的情况。这不仅使供暖温度难以保证,居民意见纷纷,而且也会给供热设备负荷和管网运行安全带来不可估量的隐患。此问题应引起政府和行业的足够重视。
三、供热价格存在“剪刀差”
热力企业主要的成本支出是燃料成本,惟一的收入是供暖费用的收取。作为燃料成本主体的煤炭,其价格形成机制早已市场化,而供暖收费标准的制定,却是由政府主导。政府在制定费用标准的同时,虽然会关注煤炭市场在某一段的趋势走向,还应更多的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的承受能力。这两个矛盾趋向很难有效的统一,往往会出现煤炭价格在上涨,而供热收费标准依旧,企业举步维艰,运维成本居高不下。
国家发改委早在2005年底就公布了《关于建立煤热价格联动机制的指导意见》,规定作为城市公用事业的供热价格可以随煤价的涨跌而浮动。然而实际情形是,这种浮动几乎都是滞后的,且幅度是受控的,并未形成科学稳定的计算公式,含有很大的人为决策因素。况且燃料价格的涨跌只是企业成本的一个方面,目前全社会的人员成本以及运维成本都处在一个上升的过程之中,往往会出现只涨不跌的情形。由于客观事实存在,当供热企业弥补亏损需要调价时,通常会面临“只涨不跌”的指控,使其削平价格差的希望落空,目前亦如此。
价格差的存在危害极大,长此以往会导致企业资金周转困难,不仅影响燃料购进而且会影响企业对设备和管网及时维护,有可能造成安全生产事故。
四、供热企业在能源市场上处境被动
由于条块分割,一个城市的供热市场供热企业往往隶属不同。即使在同一体系内,也往往因历史以及核算等方面的原因而各自为政。现有的中小规模供热企业,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无法同电力、钢铁、化工等煤炭大户相提并论。在对燃煤供暖企业供应趋紧的环保压力和市场环境下,集团化、规模化、清洁化经营是目前供热行业大势所趋。
五、部分供热企业内部管理粗放,服务意识差,缺乏退出机制
供暖设施属于基础设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有一定的公共性质,其本身有很大的区位优势。供暖企业服务好不好都不能轻易替换。个别企业并不注重自身的管理,有问题找政府,成了政府财政上的“虱子”,这个现象在中小规模城市中普遍存在。
鉴于目前城镇供热(供暖)尚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商品,其本身还担负着一部分公共产品的职能,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企业自身加强管理提高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外,政府的作用不可或缺。

热电联产仍是城镇供热主力

就目前执行的环保政策压力下,解决大中型城镇高速增长下的市政供暖需求问题,以及防治并减少雾霾发生,必须依靠长期可靠、行之有效的供热技术才是清洁供热的解决之道。因此,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必将成为城镇供热的主力。
众所周知,热电联产是指以热电厂为热源的区域供热系统,常见形式是热电厂中汽轮机的抽汽或背压排汽通过热交换器将热量传递给热水,并通过热网输送到各采暖用户。其具备以下显性优势:
一、符合国家政策
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集中供热发展趋势。国家已出台多个文件支持热电联产,《热电联产管理办法》中明确了热电行业“以热定电”的功能定位。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可根据城市规划统一规划热源、热网,为城市整体布局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二、提高能源利用
我国的工业锅炉大部分是燃煤锅炉,热效率较低,一般在50%~60%左右;容量较大的工业锅炉效率在70%~80%之间;热电联产的电站锅炉热效率在80%~90%之间,热效率提升很多。同时,余热回收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可靠,在众多热电厂实际使用后可以增加10%~30%的供热能力,同时产生节水、节煤效益,将替代燃煤供热小锅炉成为可能。
三、清洁高效环保
前面已经提到,供热行业作为涉及民生的基础产业,必须承担保护环境的重任。我国能源结构是富煤、少气、贫油,煤炭长期以来在能源结构中占据霸主地位。煤炭燃烧产生SO2、CO2、NOx和粉尘,而目前我国供热企业主要采用煤炭作为燃料,区域燃煤锅炉房只有少量的除尘设施,由于建设成本、运行成本太高,大部分锅炉房没有脱硫、脱硝设施。但是,对于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企业来说,基本都采用了高效的环保设备,统一对烟气脱硫、脱硝和除尘,使用封闭式煤罐或在煤场使用防风抑尘设施,大气污染状况得到很大程度改善。因此,依托热电联产项目扩大环保项目服务范围具有极大优势。
四、服务可靠优质
供热企业属公共事业,同属服务行业,这要求供热企业必须提供安全、优质、快捷的服务。从供热收入组成来看,主要分为热源配套费、工程费、采暖费三部分。供热企业如果单纯依托采暖收入利润较低,为此很多分散锅炉房在供热质量上打折扣。依托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不会产生锅炉弃管现象,供热服务和供热质量都有所保障。
五、设施管理先进
目前部分地区分散锅炉房由于管理手段、供热质量、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百姓供热意见较大,供热主管部门管理也相对较难。若采用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供热管理水平将得到有效提升。热电联产企业可对一个地区供热用煤统一运输、管理,减少了运输风险。热电厂从生产到传输都采用数字化自动管理,热电联产集中供热采用DCS系统对一次、二次管网供回水温度、压力、流量、循环水泵、补水泵的状态、启停控制、转数、故障以及电量等参数监控,可随室外温度自动调节,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还减轻了职工的劳动强度。因为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则为连续运行,稳定可靠,供热质量高。
六、实现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是目前国家倡导的方向,热电联产供热企业通过对煤炭统一运输和仓储,废水近零排放,中水统一利用,灰渣、脱硫、脱硝副产品的统一处理再利用,可有效实现污染物资源化和循环经济。
综上所述,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是供热行业发展趋势,其优越性显而易见。随着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和电力峰谷差的拉大,燃煤锅炉采暖将受到严格限制,目前以燃煤锅炉房供热为主的地区也应提前考虑通过热电联产整合供热资源与市场,进而达到清洁供暖的目的。

长输管网应政府和企业共担

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离不开管网建设。由于城市集中供热管网的规模较大,故从结构层次上又将管网分为一级管网和二级管网。一级管网是连接热源与区域热力站的管网,又称为输送管网;二级管网以热力站为起点,把热媒输配到各个热用户的热力引入口处,又称为分配管网。一级管网的形式代表着供热管网的形式,如果一级管网为环状,就将供热管网称为环状管网;若一级管网为枝状,就将供热管网称为枝状管网。二级管网基本上都是枝状管网,将热能由热力站分配到一个或几个街区的建筑物内。
一级管网由于投资大,设计要求高,工程涉及范围广,施工难度大等条件制约,一般规模的供热公司很难独家承担项目。另外,由于我国在计划体制时期形成的国有机制,供暖项目属于城镇基础设施范畴,通常由政府牵头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管理,以地方财政作为项目的出资主体。
在地方财政紧张、基建压力大的背景下,投资城市基础设施的钱从何而来,《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正式颁布。《意见》中明确提出,在政府投入基础之上,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和运营机制改革,通过“特许经营、投资补助、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吸引包括民间资本在内的社会资金,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有合理回报或一定投资回收能力的可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在市场准入和扶持政策方面对各类投资主体同等对待。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也提出,“推进城市建设管理创新”,要求建立透明规范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发债等多种方式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
在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城市基础建设的道路上,一些地方城市已经走得很远。据北京市发改委表示,将引进社会资本推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轨道交通、城市道路、综合交通枢纽、污水处理、固废处置和区域供热等 6个领域成为试点,拟推出126个项目,引进社会资本1300亿元。民间资本具有逐利的本性,所以如何使用好这些资本特别重要。

分布式能源需成熟技术支持

国际分布式能源联盟WADE对分布式能源定义为:安装在用户端的高效冷/热电联供系统,系统能够在消费地点(或附近)发电,高效利用发电产生的废能--生产热和电;现场端可再生能源系统包括利用现场废气、废热以及多余压差来发电的能源循环利用系统。国内由于分布式能源正处于发展过程,对分布式能源认识存在不同的表述。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如下两种:第一种是指将冷/热电系统以小规模、小容量、模块化、分散式的方式直接安装在用户端,可独立地输出冷、热、电能的系统。能源包括太阳能利用、风能利用、燃料电池和燃气冷、热、电三联供等多种形式。第二种是指安装在用户端的能源系统,一次能源以气体燃料为主,可再生能源为辅。二次能源以分布在用户端的冷、热、电联产为主,其它能源供应系统为辅,将电力、热力、制冷与蓄能技术结合,以直接满足用户多种需求,实现能源梯级利用,并通过公用能源供应系统提供支持和补充,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分布式能源”的特点是:一次能源以气体燃料为主,可再生能源为辅,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二次能源以分布在用户端的热电冷(值)联产为主,其他中央能源供应系统为辅,实现以直接满足用户多种需求的能源梯级利用,并通过中央能源供应系统提供支持和补充;在环境保护上,将部分污染分散化、资源化,争取实现适度排放的目标;在能源的输送和利用上分片布置,减少长距离输送能源的损失,有效地提高了能源利用的安全性和灵活性。
采用分布式能源的多采用环状管网布局,供热管道主干线首尾相接构成环路。环状管网具有良好的备用功能,当管路局部发生故障时,可经其他连接管路继续向用户供热,甚至当系统中某个热源出现故障不能向热网供热时,其他热源也可向该热源的网区继续供热,管网的可靠性好,分布式能源系统通常设置多个热源。
我国分布式能源起步较晚,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安装地点为医院、宾馆、写字楼和大学城等,由于技术、标准、利益、法规等方面的问题,主要采用"不并网"或"并网不上网"的方式运行。
我国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中包括技术、经济、市场及运营管理等方面的障碍,比如用户认知度问题、设备国产化问题、并网问题、部分地区气源问题等,但核心仍是价格问题,具体可归纳为几个方面。
政策风险大、燃料价格高
政策不具体,致使落实不到位。目前,国家层面及地方政府均陆续出台了鼓励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发展的支持政策,提出了发展目标及措施,但因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或相关利益关系没有捋顺,牵扯到如税收优惠政策、天然气价格折让、上网电价、电力直供等问题而无法落到实处。由于国家政策没有强制执行标准,分布式能源战略风险、市场风险很高。
再者,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所需要的技术含量非常广泛,最核心的是发电设备。分布式能源站目前的技术设备主要包括燃气轮机、余热锅炉、压缩式制冷、吸收式制冷、蓄冷蓄热设备以及控制系统和设备。所有这些硬件设备当中,目前国内在技术上还跟国外有较大差距,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
市场环境待培育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产品尚未进入真正的市场经济。天然气分布式能源所生产的产品--电、热和冷等能源,尽管已被广泛认知是商品,但未实行真正的市场定价,其出厂价格则由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定价,所以当上游原料、人工成本上涨时,下游电价、热和冷价不动,势必会带来较大的矛盾。
企业运营存在制约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企业自身运营存在的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投资成本大、回收期限长、设备运行以及燃料成本过高等方面。
《中国分布式能源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固定投资成本方面,我国目前还难以实现分布式能源成套设备自主生产,关键设备和控制系统尚需进口。尽管进口设备的价格在逐年下降,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较高的设备成本是阻碍分布式能源广泛推广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由于本地化的工程师与高级技工比较稀缺,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安装成本的变化范围也很大,特别是对一些不太成熟的技术,安装成本可占其设备成本的30%。
运行与维护成本方面。因为分布式能源是新技术,有管理和维护经验的当地工程师及高级技工较少,运行维护设备的人工成本不可小视,同时由于主机是进口设备,定期检查、替换、维修系统部件及易耗品价格也不菲。当然,运行与维护成本只占整个电力成本很低的比例,如微型燃气轮机一年通常只做1~2次保养,平均维护成本为0.5~1.6美分每千瓦时。根据调研,国内一个示范性项目每年的运行与维护成本达到2200万元。
我国的鼓励政策
鼓励政策可以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是对分布式能源的投资进行优惠。优惠政策包括:1)按照分布式能源设备的铭牌容量给予财政补贴;2)在当前国产设备技术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对于确需进口设备的工程,免除设备进口税,随着国内分布式技术的发展,逐年减少设备进口税的优惠力度;3)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分布式能源项目优先贷款并给予利息优惠;4)在分布式能源接入系统的投资方面给予财政补贴。
二是对分布式能源运行进行补贴。补贴方式有:1)对分布式能源系统使用的燃料价格予以优惠;2)对于分布式能源企业?提供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
三是对分布式能源国产设备的研发和推广进行引导和鼓励。相关的措施包括:1)建立和健全科技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加大对分布式能源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投入、促进技术转让、完善产业创新体系等;2)设立分布式能源技术研究的专项资金,扶持和鼓励国内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自主创新。

离开补贴清洁供热能走多远

据《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部、国家能源局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工作的通知》(财建〔2017〕238号)文件精神,中央财政支持试点城市推进清洁方式取暖替代散煤燃烧取暖,并同步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鼓励地方政府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引导企业和社会加大资金投入,实现试点地区散烧煤供暖全部“销号”和清洁替代,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本次财政补贴试点示范期为三年,中央财政奖补资金标准根据城市规模分档确定,直辖市每年安排10亿元,省会城市每年安排7亿元,地级城市每年安排5亿元。“2 26”城市是指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包括北京,天津,河北省石家庄、唐山、廊坊、保定、沧州、衡水、邢台、邯郸,山西省太原、阳泉、长治、晋城,山东省济南、淄博、济宁、德州、聊城、滨州、菏泽,河南省郑州、开封、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
国家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章建华指出:“全国‘2+26’重点城市清洁取暖率达到75%”,2019年,新增清洁取暖面积约15亿平方米,清洁取暖率达55%,累计替代散烧煤约1亿吨。”我国清洁供暖取得如此成绩,与国家煤改电相关的补贴政策不无关系。

记者统计发现,过去两年,全国重点区域清洁取暖突破1200万户!2017-2018年,中央财政奖补资金累计达199.2亿元,地方补贴资金累计为555.09亿元。今年,财政部下达了2019年度大气污染防治资金预算的通知,把今年的清洁取暖总补贴数控制在152亿元范围内。截至目前,我国对43个城市的清洁供暖开展试点工作。其中补贴最高的山西省太原市对空气热泵的补贴高达2.7万元,甚至超过了某些直辖市。

在第三批清洁供暖试点中,又有8个城市或地区被纳入。有4个新试点城市的补贴金额为2.4亿元,其余4个城市或地区的补贴只有0.8亿元。新增试点额外让中央财政多支出12.8亿元。

2019年已经是一些试点示范期限的最后一年。示范期结束,清洁供暖补贴是否继续发放,应该如何发放依然是个问题。
北方清洁供暖目前成效显著,多个试点城市采暖季空气质量显著提高。以山东济南市为例,11月份济南市空气质量实现采暖季的开门红:全部6项污染物均实现同比改善,其中关键指标细颗粒物(PM2.5)浓度同比改善率达到21%;全月空气质量良好率57%,全月未发生重污染天气。
清洁供暖补贴一旦减少或者取消,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将意味着付出每平米多付出19至35元的成本。据专家预测,若清洁供暖电价补贴到期,已改造地区的“煤改电”用户返煤趋势存在较大可能性。
如果清洁供暖补贴不能维系,煤改气、煤改电等清洁供暖取得的成果可能将付诸东流。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在研究制定相关政策的同时,要保持政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相关单位也要在清洁供暖的形式上做出拓展,比如核供暖、地热供暖等新模式,让普通百姓可以在冬季能低成本使用清洁供暖。
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副巡视员郭伟强调,要严格甄别,对技术方案、生态保护、排放标准不合格的项目,不能给予补贴。另外在价格机制上要综合采取完善峰谷价格机制,居民阶梯价格政策,这两项政策包括电和天然气。扩大市场化交易,降低取暖用气、用电的成本,支持清洁取暖。目前,在多数北方地区,如果只是通过财政补贴、行政降价完全覆盖清洁取暖也不现实。

保民生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

燃煤曾是我国北方地区取暖使用的主要能源。2017年12月印发的《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年)》指出,燃煤取暖面积约占总取暖面积的83%,天然气、电、地热能、生物质能、太阳能、工业余热等合计约占17%。取暖用煤年消耗约4亿吨标煤。
近几年,各地以打赢蓝天保卫战为目标,纷纷进行“煤改气”“煤改电”,但供暖期有些地区“煤改气”“煤改电”的基础设施未按时完工,影响了群众的正常供暖,而且天然气价格上涨、气源不足等也造成供暖单位运行成本增高。
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新闻发言人袁达表示,供暖季期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将会同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企业,建立日调度机制,及时协调解决个案问题,一件事一件事抓好落实,全力做好今冬明春各项保供工作。主要措施是,坚持宜气则气、宜电则电、宜煤则煤,严格落实“以气定改”“先立后破”,多措并举有序推进清洁取暖。
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副巡视员郭伟表示,清洁取暖并不是简单的一刀切式的煤改电、煤改气,而是对煤炭、天然气、电、可再生能源等多种能源形式统筹谋划,范围也不仅仅局限于热源侧的单方面革新,而是整个供暖体系全面清洁高效升级。清洁取暖工作必须突出一个“宜”字,宜气则气,宜电则电,宜煤则煤,宜可再生则可再生,宜余热则余热,宜集中供暖则管网提效,宜建筑节能则保温改造。即使农村偏远山区等暂时不能通过清洁供暖替代散烧煤供暖的,也要重点利用“洁净型煤+环保炉具”“生物质成型燃料+专用炉具”等模式替代散烧煤。
据郭伟分析,从本质上来看,清洁取暖的内在动力,是政策引导下取暖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府运用财政、价格政策作为“药引子”,建立良性市场环境,保障基本民生需求,落实重点环保任务;企业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发现市场优化配置资源带来的红利,提高清洁供暖质量;用户建立绿色节约的现代化用能习惯,真正实现“企业为主、政府推动、居民可承受”。完全指望财政补贴、“等靠要”政策将无法做好清洁取暖,各地方必须深入挖掘潜力,勇于改革创新,根据实际情况探索出一套适合自身的清洁取暖模式。

编者后记:

12月12日,“2019清洁供热技术交流会(山西)”在太原召开,来自山西省内供热企业和全国清洁供热领域知名企业代表汇聚一堂,共同研讨交流清洁供热技术经验。

_DSC8654

据会议主办单位中国节能协会热电产业联盟秘书长张东胜表示,从热源形式来看,在满足环保要求的前提下,除了热电联产外其余如燃气锅炉、电锅炉、水源热泵、蓄能供热、太阳能供热都是我们可以考虑的供热方式。由于受初投资、供热能耗、运行时间、运行成本、天然气、日照等条件制约,热电联产仍是首选的集中供热方式。
在推广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的同时,还应该结合热电联产在资源、资金和技术上的优势,研究开发利用热电厂余热供热,例如建设吸收式热泵供热、回收废水利用蓄能车实现远距离供热,独立小区研究太阳能供热等环保供热方式。通过以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为主、小型环保供热方式为辅的供热方式,对分散燃煤锅炉房进行整合。
在国家环保要求越来越高的形势下,城市采暖供热应选择合理的形式和运行方式,在保证供热效果的同时为环保作出贡献,实现整体效益的最大发挥。在所有采暖供热形式中,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在产业政策、节能环保、供热管理、配套设施、供热服务、循环经济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这是分散锅炉房无法比拟的,应优先选用。
2019年度供暖工作已经开始,全国约140亿平米集中供热面积基本实现正常稳定供热,其中撤并燃煤供热锅炉房全国约6500余个,清洁燃煤锅炉供热面积约26亿平米,相比2016约增长0.9%。热电联产约66亿平米,天然气锅炉房供热约27.3亿平米,工业余热约11亿平米, 地热和污水源供热面积均有明显增长,供热自动化、智能化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智能换热站和智慧管网均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冷凝燃气锅炉在北京、天津、河北以及山西、河南、山东、陕西等2+26城市均得到一定规模的应用,在各地制定的相关清洁供热文件要求的目标中基本完成约85%,清洁供热工作得到很大程度的普及。
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钢铁产能为25万吨/年,火电厂3100余家,约发电5万亿千瓦时,焦化厂1600余家,每年城镇供热尚需改造升级约33亿平米,新增城镇集中和区域供热面积约8亿平米,比对国家十部位发布的《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其中工业余热供热要求达到20亿平米,全部清洁取暖要求达到50%,到2021年达到70%,持续做好清洁供热工作仍然面临资金、成本及技术压力,相关供热管理部门、供热企业如何进行政策引导和利用社会资源,积极推动清洁供热项目落地投产和运行,保证资金到位、成本合理、技术稳定和实现供热目标,实现清洁供热持续稳定发展是当前有关部门和供热单位的重要工作之一,提前谋划,未雨绸缪,研究市场,收集技术、资金、产品和人才正当其时。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拆改有污染的供热方式,推动清洁供热,打赢蓝天保卫战,与供热行业企业基业长青、持续发展相辅相成,并行不悖。

 
投稿联系:投稿与新闻线索请联络朱蕊 13269715861(微信同号) 投稿邮箱:zr@58heating.com。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特别声明
本文转载自中国供热网,作者: 言过。中能登载本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
凡来源注明中能*网的内容为中能供热网原创,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
 
更多>为您推荐

企业入驻成功 可尊享多重特权

入驻热线:13520254846

APP

中能热讯APP热在手心

中能热讯APP热情随身

请扫码下载安装

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收获商机

微信扫码关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