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热电一厂
百年砥砺前行,充满了筚路蓝缕的沧桑
百年艰苦创业,见证了辛勤耕耘的足迹
百年奋发图强,唱响了科学发展的赞歌
百年芳华绽放,抒写了红色基因的传承
来源:微信公众号:ChinaEnergy-V
吉林公司长春热电一厂全景
长春热电一厂始建于1908年,拥有113年历史。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沧桑岁月中,遭受过日本侵略,经历过炮火岁月。自1948年建立党的组织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企业从弱到强,从小到大,走出一条自强不息的发展之路,特别是经历了改革的阵痛和磨砺之后,完成了现代企业发展的蝶变,奏响了新时代的华彩乐章。
红色启程:经济腾飞作贡献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电厂由中华民国接管,更名为“长春发电厂”。1948年10月长春解放后,解放军派代表接管电厂,建立党的组织。自此,长春发电厂涅槃新生。
当时缺少燃料,电厂就用豆饼掺煤渣等充当燃料。没有车辆,就是人背肩扛。面对设备机件不全、腐蚀严重,长电人发挥聪明才智,经过不断摸索和试验,终于把锅炉里的火焰点起来,让汽轮机转起来,最终把电发出来。听着机器转动的声音,看着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电从灯泡里发出光来,人们心里甭提多高兴,一种当家作主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建国后电厂俯瞰图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国民经济恢复建设,长春发电厂肩负起百废待兴期间能源保障的重任。1953年,国家“一五”计划开始实施,电厂当时装备2机5炉,总容量为13250千瓦。为了支援国家经济建设,至1955年,电厂的主要发电设备被调往全国5省12市(地区),并带去人员和技术力量。
1960年代长春发电厂厂房
1960年代长春发电厂发电机组
1979年3月,根据吉林省电力局指示,恢复长春发电厂,
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
因当时现状和人员的流动,从1955至1967年的12年间,电厂相继二次停产和恢复。1967年,经过扩建和技术改造,电厂第三次正式恢复生产。但恢复生产后,企业一度陷入管理混乱的困顿,事故频发。1971年,企业自编简易检修、运行规程,安全生产被动局面得到扭转。
“三下三上”的坎坷历程演绎着百年电厂的曲折经历,也造就了一代代电厂人永不服输的拼搏精神和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正是这种精神和意志,使这个历尽风雨的老厂在发展的道路上始终砥砺前行、薪火相传。
蓝色畅想:改革开放谱新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犹如一夜春风,融化了发展“坚冰”,电厂工作重心进一步落到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确保安全生产上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和岗位责任制,安全生产、经济指标等情况开始呈现明显好转趋势,生产秩序逐渐步入正轨,安全被动局面得到扭转。
1980年代初原长春发电厂俯瞰图
为响应长春市“蓝天工程”建设,企业于1980年开始发展城市供热,将2台1.2万千瓦凝汽式汽轮机发电机组改为低真空供热,成为吉林省首家实现热电联产的企业。1985年,电厂又安装一台6千千瓦背压机,扩大了供热规模,实现从单一发电到热电联产的转型升级。
1980,长春发电厂汽轮机改为低真空供热,开始热电联产
随着长春市经济迅速发展,城市规模逐步扩大,电热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长春热电一厂紧抓发展机遇,于1994年拉开了一期扩建工程的序幕。扩建的3台共12.5万千瓦热电联产机组于1995年至1999年相继建成投产。
2001年,电厂停运了三台烟尘排放超标的中温、中压锅炉,安装了一台1万千瓦的高背机,通过锅炉的富余蒸汽,转带三台中温中压机组,继续对外供热。
至此,企业总装机容量达到16.5万千瓦,年发电量10亿千瓦时、供热量300万吉焦,供热面积达500万平方米,成为长春市主要热源之一。
上世纪九十年代电厂全景
绿色革命:逐梦蝶变奏华章
发展清洁能源、奉献绿色电力,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建设现代化热电厂的使命。长春热电一厂把建设绿色环保型电厂作为首要责任与使命,扎实推进生态文明电厂建设。
2010年7月9日,异地扩建工程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2台35万千瓦热电联产机组工程正式开工,于2011年末实现双机投产目标。投产后,年发电能力38亿千瓦时,供热面积1200万平米,替代区域内低效小锅炉440座,为长春市荣获“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作出了贡献。在扩展增量资产的同时,企业淘汰落实产能,于2013年正式关停老厂小机组。
2017年老厂拆除场景
新机组建设伊始,电厂坚持“源头控制、综合治理”的原则,两台锅炉除尘采用布袋式、脱硫采用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硝系统采取等离子双尺度燃烧器和烟气SCR工艺组合法,均与主体工程同步高标准建设,污染物排放浓度远低于国家标准。同时,锅炉采取等离子无油点火技术等措施,大力推进节能减排。
汽轮机厂房内景
随着国家环保要求愈加严格,2016年以来,企业实施了“超低排放改造、煤场封闭、供热节能改造、全厂废水处理”等节能环保技改工程。据2021年5月9日污染物排放数据显示,二氧化硫为每标准立方米22.26毫克,氮氧化物为每标准立方米39.08毫克,烟尘为每标准立方米3.38毫克,排放指标远低于国家超低排放标准,同时实现废水零排放,绿色环保型电厂建设成效显著。
今日面貌焕然一新的长春热电一厂
2017年,随集团改革重组,长春热电一厂加入国家能源集团大家庭,管理日臻成熟,生产经营和党的建设成果取得“双丰收”。利润总额从2018年末亏损1.27亿元,到2020年盈利1352万元,各项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深化“三化一制”党建管理体系建设,将党小组项目化作为党建融入生产经营工作的重要载体,42个党小组设立项目主题49个,设立营销、抢发电等攻坚项目20个,成功完成减亏增效、抗疫保热保电等任务,有效发挥了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企业先后荣获吉林省“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企业、吉林省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吉林省学习型组织标兵单位,国家能源集团安全环保一级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东北公司经营业绩考核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百年逐梦蝶变,回望发展历程,这座百年电厂在一代代传承中诠释爱党爱国的情怀;奏响奋进强音,立足新时代,吉林公司长春热电一厂将以实干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伟大号召,以更加优异的成绩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长春热电一厂
百年砥砺前行,充满了筚路蓝缕的沧桑
百年艰苦创业,见证了辛勤耕耘的足迹
百年奋发图强,唱响了科学发展的赞歌
百年芳华绽放,抒写了红色基因的传承
吉林公司长春热电一厂全景
长春热电一厂始建于1908年,拥有113年历史。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沧桑岁月中,遭受过日本侵略,经历过炮火岁月。自1948年建立党的组织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企业从弱到强,从小到大,走出一条自强不息的发展之路,特别是经历了改革的阵痛和磨砺之后,完成了现代企业发展的蝶变,奏响了新时代的华彩乐章。
红色启程:经济腾飞作贡献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电厂由中华民国接管,更名为“长春发电厂”。1948年10月长春解放后,解放军派代表接管电厂,建立党的组织。自此,长春发电厂涅槃新生。
当时缺少燃料,电厂就用豆饼掺煤渣等充当燃料。没有车辆,就是人背肩扛。面对设备机件不全、腐蚀严重,长电人发挥聪明才智,经过不断摸索和试验,终于把锅炉里的火焰点起来,让汽轮机转起来,最终把电发出来。听着机器转动的声音,看着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电从灯泡里发出光来,人们心里甭提多高兴,一种当家作主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建国后电厂俯瞰图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国民经济恢复建设,长春发电厂肩负起百废待兴期间能源保障的重任。1953年,国家“一五”计划开始实施,电厂当时装备2机5炉,总容量为13250千瓦。为了支援国家经济建设,至1955年,电厂的主要发电设备被调往全国5省12市(地区),并带去人员和技术力量。
1960年代长春发电厂厂房
1960年代长春发电厂发电机组
1979年3月,根据吉林省电力局指示,恢复长春发电厂,
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
因当时现状和人员的流动,从1955至1967年的12年间,电厂相继二次停产和恢复。1967年,经过扩建和技术改造,电厂第三次正式恢复生产。但恢复生产后,企业一度陷入管理混乱的困顿,事故频发。1971年,企业自编简易检修、运行规程,安全生产被动局面得到扭转。
“三下三上”的坎坷历程演绎着百年电厂的曲折经历,也造就了一代代电厂人永不服输的拼搏精神和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正是这种精神和意志,使这个历尽风雨的老厂在发展的道路上始终砥砺前行、薪火相传。
蓝色畅想:改革开放谱新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犹如一夜春风,融化了发展“坚冰”,电厂工作重心进一步落到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确保安全生产上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和岗位责任制,安全生产、经济指标等情况开始呈现明显好转趋势,生产秩序逐渐步入正轨,安全被动局面得到扭转。
1980年代初原长春发电厂俯瞰图
为响应长春市“蓝天工程”建设,企业于1980年开始发展城市供热,将2台1.2万千瓦凝汽式汽轮机发电机组改为低真空供热,成为吉林省首家实现热电联产的企业。1985年,电厂又安装一台6千千瓦背压机,扩大了供热规模,实现从单一发电到热电联产的转型升级。
1980,长春发电厂汽轮机改为低真空供热,开始热电联产
随着长春市经济迅速发展,城市规模逐步扩大,电热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长春热电一厂紧抓发展机遇,于1994年拉开了一期扩建工程的序幕。扩建的3台共12.5万千瓦热电联产机组于1995年至1999年相继建成投产。
2001年,电厂停运了三台烟尘排放超标的中温、中压锅炉,安装了一台1万千瓦的高背机,通过锅炉的富余蒸汽,转带三台中温中压机组,继续对外供热。
至此,企业总装机容量达到16.5万千瓦,年发电量10亿千瓦时、供热量300万吉焦,供热面积达500万平方米,成为长春市主要热源之一。
上世纪九十年代电厂全景
绿色革命:逐梦蝶变奏华章
发展清洁能源、奉献绿色电力,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建设现代化热电厂的使命。长春热电一厂把建设绿色环保型电厂作为首要责任与使命,扎实推进生态文明电厂建设。
2010年7月9日,异地扩建工程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2台35万千瓦热电联产机组工程正式开工,于2011年末实现双机投产目标。投产后,年发电能力38亿千瓦时,供热面积1200万平米,替代区域内低效小锅炉440座,为长春市荣获“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作出了贡献。在扩展增量资产的同时,企业淘汰落实产能,于2013年正式关停老厂小机组。
2017年老厂拆除场景
新机组建设伊始,电厂坚持“源头控制、综合治理”的原则,两台锅炉除尘采用布袋式、脱硫采用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硝系统采取等离子双尺度燃烧器和烟气SCR工艺组合法,均与主体工程同步高标准建设,污染物排放浓度远低于国家标准。同时,锅炉采取等离子无油点火技术等措施,大力推进节能减排。
汽轮机厂房内景
随着国家环保要求愈加严格,2016年以来,企业实施了“超低排放改造、煤场封闭、供热节能改造、全厂废水处理”等节能环保技改工程。据2021年5月9日污染物排放数据显示,二氧化硫为每标准立方米22.26毫克,氮氧化物为每标准立方米39.08毫克,烟尘为每标准立方米3.38毫克,排放指标远低于国家超低排放标准,同时实现废水零排放,绿色环保型电厂建设成效显著。
今日面貌焕然一新的长春热电一厂
2017年,随集团改革重组,长春热电一厂加入国家能源集团大家庭,管理日臻成熟,生产经营和党的建设成果取得“双丰收”。利润总额从2018年末亏损1.27亿元,到2020年盈利1352万元,各项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深化“三化一制”党建管理体系建设,将党小组项目化作为党建融入生产经营工作的重要载体,42个党小组设立项目主题49个,设立营销、抢发电等攻坚项目20个,成功完成减亏增效、抗疫保热保电等任务,有效发挥了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企业先后荣获吉林省“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企业、吉林省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吉林省学习型组织标兵单位,国家能源集团安全环保一级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东北公司经营业绩考核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百年逐梦蝶变,回望发展历程,这座百年电厂在一代代传承中诠释爱党爱国的情怀;奏响奋进强音,立足新时代,吉林公司长春热电一厂将以实干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伟大号召,以更加优异的成绩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