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专业博士 夏建涛|全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中国电力报
什么样的环境和机缘让您考虑成立全应科技公司?
夏建涛:在创办全应科技之前,我在台达集团工业自动化和企业信息化领域做了十多年的研发和市场工作,这段经历为其之后在工业互联网领域进行探索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们的目标便十分明确,即要面向工业提供一个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平台级的解决方案,又要选择一个能发挥我们平台优势的一个行业,在后来经过一番筛选,最终我们将目光锁定在了传统制造业中的热电行业。
从市场需求来看,我国热电生产行业,特别是中等规模和小规模热电生产企业,其生产过程控制大多采用人工操盘与DCS自动化控制系统相结合的方式,热电生产效率较低、环保排放面临巨大压力、生产品质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我们在走访热电企业的时候,某企业管理者曾在沟通过程中说到:“我用这个锅炉都二十年了,没有见过用人工智能控制锅炉的”,而后又表示十分好奇,因为热电生产企业自身面临着如何高效利用能源的难题,迫切需要能够提效、降本、保障环保的智能化产品,在此背景下全应科技成立了。
■全应科技
集中科研力量自主研发了全应热电云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聚焦热电生产工艺流程的智能化,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的方法实现在线工艺优化,为热电企业创造提质增效、节能降耗的价值。
中国电力报
全应热电云解决方案的技术难点在哪里?它的应用范围包括哪些?
夏建涛:全应热电云平台首要解决的问题是保障热电系统运行安全的同时,提高热电系统整体效率,降低煤耗;最终助力热电运行的智能化。从现有技术应用上看,面临着众多挑战。
首先,现在全国普遍运用DCS控制系统,但其运行参数设定依靠人工,这对人提出了很高的技术和经验要求。
再者,传统的PID控制技术在流程性工业应用广泛,PID反馈控制的特点,第一是很简单,第二是不依赖数学模型。但在热电领域,从煤燃烧把水加热成蒸汽,蒸汽推动汽轮机发电,乏汽通过管道输送给末端蒸汽用户,整个生产过程是一个大延迟、多参数强耦合、非线性的过程,这使得传统的PID控制很难发挥出优势。
其次,热电行业生产过程工况是动态变化的,当动态的过程用一个静态的控制系统控制,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基于以上情况,全应科技构建了一个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平台,将热电的生产过程中的运行数据、管网数据、用户的用能数据全部提取出来,用计算机构建生产系统数字孪生模型,实时找出最佳的控制点,再反向控制系统的运行。
全应科技专注热电生产过程智能化技术研发3年多来,已经建立起全面覆盖燃煤热电系统工艺流程的数字模型体系,能够通过配置化适应所有燃煤热电生产工况。
经过多年产品打磨和实际应用,全应热电云已经达到稳定、安全、成熟之状态。此平台通过建立生产过程数字孪生模型,在保障生产安全、精准匹配用户用能需求的同时,让整个系统运行在最高效率区间等,实现热电系统端到端的运行效率提升。
通过多方面的节能优化,预计总体提升热电生产企业运行能效2-5%,将为热电生产企业每年节约燃煤成本达500~1000万元,此外,还为热电企业带来厂用电、化学药剂节省,污染物排放降低,以及运行人员要求降低等额外收益。
中国电力报
全应科技自主研发的全应热电云工业互联网平台,能给热电企业运营带来哪些帮助?请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成功案例。
夏建涛:我们需要构建端到端的热电生产过程数据模型体系,通过用户能源消耗数字画像预测未来用户5-10分钟的用能需求变化,再通过人工智能在高维数字空间找到最优控制点,完成DCS控制,就可以实现整个工艺的高效平稳运行。
全应热电云聚焦热电生产过程,以节能降耗为核心目标,采用数据智能技术全面构建热电生产端到端数字孪生模型体系,“云+边+端模式”实时在线计算最优控制参数,实现热电生产过程最优化控制,从而为客户创造节能降耗、清洁环保的热电能源生产智能化升级。
为了快速服务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的热电客户,全应科技创新打造工业SaaS服务商业模式,以标准化产品为数量众多的热电企业提供低成本的智能化升级解决方案和在线持续的智能服务,为客户创造清晰可计算的节能经济价值,实现12个月以内的投资回报。
自2018年以来,全应科技已经在华北、华中、华南、华东、西北等地区建立运营据点,就近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目前各大区均有标杆头部客户落地运行,为后续大量客户落地建立强大示范性和口碑。
其中,企业自备电厂江苏红豆热电厂通过现场勘查,定制方案,采集数据,构建数字孪生模型,实时在线计算,实现了热电厂全局优化。全应科技为红豆热电厂交付了近百个数字孪生模型,3台边缘控制器,7台智能看板,20+智能监盘画面,完整管理功能移动APP。在2019年12月平台上线以来,综合能效提升4.5% ,年节约燃煤700万元以上,为红豆热电厂实现节能降耗,安全环保,科学高效管理,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未来,上海全应科技将继续在化工、水泥、造纸、冶金等其他高耗能流程工业中应用数据智能技术,助力更多行业节能降耗、提质增效。我们一直怀揣着“少雾霾、高能效、天更蓝、强互联”的理想,用数据化、智能化来驱动中国工业智能化升级,推动企业从自动化时代向智能化时代的迈进,推进工业领域人工智能的前沿技术应用,用科技保卫蓝天。
作者:江蓬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