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零碳供热又近一步,北京市新能源供热面积已突破1.34亿平方米

陶野 4610 0 0 0 关键词: 第二届新能源供热高质量发展大会   

2025
03/24
16:47
来源
新京报
分享
投稿

我要投稿
导读

3月20日,由中国节能协会热电产业委员会主办的第二届新能源供热高质量发展研讨暨技术展示会召开。会议从顶层设计到技术实践、从企业变革到城市重构讲述“零碳供热”的路线图。第二届新能源供热高质量发展研讨暨技术展示会现场。 图/主办方供图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吴吟在会上强调,新能源供热是推动

3月20日,由中国节能协会热电产业委员会主办的第二届新能源供热高质量发展研讨暨技术展示会召开。会议从顶层设计到技术实践、从企业变革到城市重构讲述“零碳供热”的路线图。

第二届新能源供热高质量发展研讨暨技术展示会现场。 图/主办方供图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吴吟在会上强调,新能源供热是推动能源转型、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路径。他指出,“十五五”期间需以安全保供为底线、碳达峰为目标,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型电力系统为支撑的绿色智慧能源体系。他表示,“节能是根本,提高能效是基础”,应充分利用工业余热、热泵技术及跨季储热等手段,推动供热行业向“智慧柔性”转型。他特别提到,我国可回收余热资源超13亿吨标煤,储热成本远低于化学储能,新能源供热产业前景广阔。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胡润青在会上强调,环境热能(空气、土壤、水体中的低品位热能)是尚未被充分开发的可再生能源。“热泵技术用1度电可贡献4份热,其中3份来自环境热能。”她呼吁,借《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修订契机,将环境热能纳入法定可再生能源范畴,并建立热泵COP值达标核算体系。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魏庆芃教授强调,“高科技平民化”是实现“零碳免费”供热的核心目标。魏教授指出,取热能力与施工工艺的“剪刀差”是核心挑战,需全行业协同攻克。他表示,应借鉴光伏降本路径,融合蓄能、低阻循环与风光电力,构建“地下换热+多能互补”的公平可持续体系,让“广西山区也能用上清洁热源”。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主任工程师张文雍指出,“国土空间规划是能源转型的核心抓手,需构建‘集中+分布式’体系实现资源精准匹配。”他介绍,北京煤炭消费比重已降至1%以下,新能源占比达14.4%,目标“十四五”末达15%。通过地源热泵、污水源热泵等项目,示范区域清洁供热比例超75%,碧水处理厂、六合村案例成效显著。他强调需将“双碳”目标深度融入城市规划,为全国提供“北京方案”。

北京市工程咨询股份有限公司热泵与储能推广中心主任许哲指出,北京供热系统重构是“双碳工作的牛鼻子”,当前燃气供热占比超95%,碳排放占全市10%以上,亟须转向绿色低碳。他提出“多点分布、多能耦合”六大路径,强调“电从远方来,热从本地生”,2050年将实现94%可再生能源主导、绿电供热全覆盖及智慧化体系,燃气消费压降至32亿方,助力首都能源转型。

记者会上了解到,北京市新能源供热面积已突破1.34亿平方米,占供热总量的11%,大兴机场、城市副中心等重大项目通过地源热泵、中深层地热等技术实现低碳转型,四大中深层地热田开发潜力超5亿平方米,将成为未来主力热源。

 
投稿联系:投稿与新闻线索请联络朱蕊 13269715861(微信同号) 投稿邮箱:zr@58heating.com。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特别声明
本文转载自新京报,作者: 陶野。中能登载本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
凡来源注明中能*网的内容为中能供热网原创,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
 
更多>为您推荐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企业入驻成功 可尊享多重特权

入驻热线:13520254846

APP

中能热讯APP热在手心

中能热讯APP热情随身

请扫码下载安装

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收获商机

微信扫码关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