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煤电企业要加快“三个转型”提高“五种能力”

张振华 810 0 0 0 关键词: 煤电企业 两个联营 能源转型   

2025
01/14
17:46
来源
电联新媒
分享
投稿

我要投稿
导读

煤电企业如何在能源革命的大征程中,为新能源保驾护航和完成“扶上马,送一程”的光荣特殊使命,需要自我革命和与时俱进的勇气,始终找准自身定位和做好自身高质量发展。尤其是在新型电力系统快速建设和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快速演进条件下,传统煤电的属性已经发生显著变化,煤电企业应加快向“煤电+”“发电+”“电厂+”

煤电企业如何在能源革命的大征程中,为新能源保驾护航和完成“扶上马,送一程”的光荣特殊使命,需要自我革命和与时俱进的勇气,始终找准自身定位和做好自身高质量发展。尤其是在新型电力系统快速建设和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快速演进条件下,传统煤电的属性已经发生显著变化,煤电企业应加快向“煤电+”“发电+”“电厂+”进行转型,并依托存量优化增效和增量高质量布局,加快部署和拓展能够影响行业发展先机的新能源、综合能源等战略市场及战略资源,始终紧密围绕决定未来发展的关键条件和核心资源,实现新旧动能和新老资源的战略转换,打造发电企业新质能源生产能力和新质能源保供能力。

加快向“煤电+新质能源”转型

打造清洁绿色新质能源保供能力

新型电力系统下,传统煤电难以“独善其身”,必须着眼巩固新能源托底保供能力,提升能源保障保供的低碳、清洁、绿色成色,增强对新型能源体系、新型电力系统的安全支撑能力,夯实全国能源保障、区域能源保供以及服务国计民生的坚强基础,加快从传统“煤电”向“煤电+新质能源”转型。即煤电企业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重点做好从传统能源角色向支撑新能源和获取新能源等新质能源角色转变,并加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技术监督和技术进步,提升新技术条件下的新质能源保供能力。

无论是增量还是存量,煤电机组均需摆脱固有单一的传统“资产”属性,应充分利用其支撑价值、调峰价值和调节价值、容量价值等潜在优势,创新发展模式,加快转化为“资源”属性。即以“两个联营”、两个“一体化”、冷热电三联供等为依托,加快获取新能源资源、煤炭资源、送出通道资源、冷热用户资源等煤电机组之外的可持续发展所必要的战略条件,重点将当前煤电“资产”变现为新能源、供热供能等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刚性需求”资源,并增强“板块资源联动”之间的有益互补性,确保从“多种联营”到“多种联盈”的鲁棒性。通过项目培育促进有益有效资源转换,实现真正的煤电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同时确保获得在新质能源保供中的战略市场先机及话语权,进而提高可持续的能源保供能力。

加快向“发电+新质生产”转型

打造竞争力强的新质能源生产力

传统煤电可持续发展需依托能源电力行业科技创新,增强全寿命周期、协同融合生产的新质动能,加快传统“发电”向“发电+新质生产”转型。要以“发电”为基础,加快传统煤电向上游多元燃料、下游多元产品的技术延伸,实现源头清洁减碳和联产提效降碳。即摆脱过去单一“发电”产品属性,充分利用集中发电、集中产热等优势,在坚持安全优先、有效益原则下,探索新的经营模式,不断提升联产联供效率效益,加快转为“耦合联合生产”属性,例如利用“发电+氨基掺烧、发电+生物质掺烧、发电+污泥废弃物处理和发电+供热供冷、发电+供汽供水”等新质生产模式,并提升全工况运行效率。此外,应统筹煤电与新能源耦合打捆发电提质增效,确保最佳新能源消纳比例前提下的煤电及热电联产最优运行方式。

同时,应从过去的单一追求多发电的“计划电量市场”,向少发、不发、快发以及现货市场、分时市场、容量市场、辅助服务等多种服务模式及生产能力转变。即应转变传统电能量市场的中长时生产理念,积极打造对短时、实时、瞬时发电市场的及时响应能力和优势调节能力,从过去“计划供给发电”属性向今后“灵活需求生产”属性转变,打造全场景调节灵活能力,使得煤电机组可全季节“随动灵活生产”,成为新型电力市场中支撑新能源发展的核心竞争基础。

加快向“电厂+新质供应商”转型打造新质综合能源服务能力

传统煤电需坚持可持续发展思维,提升对外优质综合服务意识,加快由传统电厂向“电厂+新质供应商”转型。随着全要素市场加速演变,传统煤电厂经营界限理念已逐渐无法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尤其是在“煤电+”和“发电+”转型大方向下,突破“煤电厂”固有运营思维已迫在眉睫,以确保在内外部多维运营条件下的市场生存力,并构建区域全面市场中的竞争实力。

煤电企业需摆脱过去“厂界”经营属性,充分利用有效益的耦合生产、多能互补、综合供能以及绿证碳配额交易等条件,加快对外能量流、质量流、物资流、资金流等相互联络、互相转移和耦合运营,实现向新质综合能源供应商属性转型。应充分优化利用已有场地场址、已有陆运港运、已有产品工艺等“内部资源”,加大整合外部相关“周边资源”,加快打造高竞争力的“综合能源基地”,并积极探索改建储能电站、调相机、综合供能中心等综合服务模式,优化基于内外部资源统筹的整体生产、整体运营和整体盈利管理,拓宽现有经营的基础,加快向优质综合能源供应商转型。

重点提高传统煤电“五种能力”

打造新型电力系统低碳清洁

新质生产力

一是提高对新型电力市场的适应能力。坚持高质量规划设计引领,以适应新型能源体系、新型电力市场最新要求和发展趋势,并保持一定前瞻性;开展发电工艺及设备系统的优化选型、优化改进,可满足现货市场、容量电价、分时电价、辅助服务等加速演变的新型电力市场形势和区域电力市场竞争要求;探索满足深度灵活调峰新趋势下的煤电维护运行、设备管理创新经验,确保在新型电力市场的竞争收益基础;加快研究新能源大基地、综合能源基地等新生产模式,保障新型电力市场下整体运营竞争收益;结合耦合发电等技术研发,开展适应市场发展前瞻需求的创新项目示范,提高未来竞争力,打造“市场高适应能力”。

二是提高在区域市场全面竞争的能力。结合“三个转型”,加快开发区域内各类有效益的发展资源和全面相关的要素市场,确保煤电资产在属地生存、发展和转型良好条件;找准电厂和机组发展定位,确保在安全、高效、灵活、环保的基础上,“一域一策、一厂一例”打造取得区域煤电竞争市场、区域新能源竞争市场、区域供热供能竞争市场、区域综合能源服务竞争市场的优势和头部竞争能力;重视创新技术应用和创新发展模式探索,打造煤电机组区域竞争的先发优势和区分优势,为区域煤电板块自身和新能源、综合能源等全面协同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保障,形成“区域高竞争能力”。

三是提高全场景调节灵活能力。须因地制宜、“一厂一议”统筹论证配置尖负荷、高负荷、腰负荷、低负荷、谷负荷和快速启停、两班制运行等各种新能源消纳、供热供能、综合能源服务等场景下必要可行的灵活调节能力;研究升级和革新现有典型设备系统,确保面向新型电力市场和区域竞争市场的灵活调节、解耦运行关键技术性能;结合区域要求、市场需求,试点先进储热、先进储能、先进掺烧、先进发电循环、先进耦合互补发电等创新技术,示范实现新型新一代的灵活调峰、热电解耦、灵活燃烧、煤基发电调节技术,突破培育“全场景高调节灵活能力”。

四是提高全工况运行效益能力。应结合机组全场景灵活调节能力建设,统筹考虑灵活深度调峰下的全工况宽负荷高效设计和运行经济性;转变过去满发电负荷时效率最高的传统设计理念,重点优化灵活调峰条件下的发电、供热、供能典型最佳工况点;开展以长周期保效为目标的优化设计和优化选型配置论证,重点探索深度灵活调峰条件下运行维护提质提效的技术措施和管理创新,确保机组可持续保效能力,降低实际运行维护成本和切实提升竞争竞价能力,实现“全工况运行高效益能力”。

五是提高全天候能源保供能力。重点统筹保供和转型规划,把首都北京、属地中心城市等典型重点区域能源保供要求,转化为带动老旧发电资产转型升级、新形势下创新煤电管理升级的重大机遇;煤电改造和新建扩建,必须坚持优化规划设计为龙头,确保能源保供安全第一,并兼顾长远发展效益;需结合不同区域、特点类型,论证建立煤电机组所在各场景、各工况、各季节条件下和极端条件下的能源保供能力;设计采购、制造安装、运行维护等各环节,需确保煤电机组可靠稳定性能,重点研究深度灵活调峰形势下的可靠性提升措施,确保长周期、“零非停”的高可靠性和市场竞争基础;开展新形势下煤电机组全方位、全过程、全环节的技术监督管理,确保必要充分的安全投入,保障履行支撑电源点、供热供能点机组的托底保供等核心职责和政治责任,筑牢“全天候高能源保供能力”。

 
投稿联系:投稿与新闻线索请联络朱蕊 13269715861(微信同号) 投稿邮箱:zr@58heating.com。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特别声明
本文转载自电联新媒,作者: 张振华。中能登载本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
凡来源注明中能*网的内容为中能供热网原创,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
 
更多>为您推荐

企业入驻成功 可尊享多重特权

入驻热线:13520254846

APP

中能热讯APP热在手心

中能热讯APP热情随身

请扫码下载安装

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收获商机

微信扫码关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