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以来,随着北方较多省区气温下降,冬季供暖启动在即。在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今日(10月17日)举行的首场记者招待会上,国家能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任京东表示,目前北方地区陆续进入冬季供暖,正会同有关方面…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能源企业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必然选择和重要引领。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政策背景下,热电企业抢抓能源转型战略尚属初始阶段,寻求改革升级之路,实现新的…
2020年9月,中国向全球提出“双碳目标”——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两年多来,中国在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上不断探索。双碳目标下,既有建筑改造如何配合能源结构的变化?在9月8日的第十四届全国既有建…
“3060双碳”转型目标的设定,带火了新能源行业以及跟碳中和相关的赛道。有了碳排放数据和来源,只要紧扣“碳排放”这个核心,就容易对碳达峰碳中和有个提纲挈领的了解:哪里碳排放多,哪里就可以着重发力;哪些…
在气候变化大背景下,全球性降碳减排趋势为天然气消费提供较大增长空间,然而乌克兰危机造成的天然气供应减量加大了煤炭的使用,从短期看天然气面临煤炭的替代性挑战。我国天然气外采比例较高,势必会受到国际市…
2022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期间 ,“碳中和与煤炭高质量发展论坛暨第十二届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峰会”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北电力大学原校长、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吉臻作主旨发言。
我国能源资源分布不均衡,全国86%以上的煤炭资源集中在山西、内蒙古、新疆、陕西等北部地区,82%以上的水能资源集中在西藏、四川、云南、青海等西部地区,东中部地区能源资源比较匮乏。改革开放以来,为保障东中…
中宣部主管的《党委中心学习》杂志2022年第4期刊登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科院院士丁仲礼的文章《深入理解碳中和的基本逻辑和技术需求》,全文如下
8月18日,中国氢能联盟副理事长单位中国东方电气集团(简称“东方电气”)向副理事长单位长江三峡集团(简称“三峡集团”)批量交付氢燃料电池热电联供装备系统。7月底,世界首个含氢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的实用…
东亚前海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新型重力储能下游应用场景广泛,补全现有储能技术不足。与锂电池储能相比,重力储能度电成本相对较低,储能时长更长。与抽水蓄能相比,新型重力储能的类型多样,因此选址限制较少且…
集中供热是指由集中热源所产生的蒸汽、热水,通过管网供给一个城市 (镇)或部分区域生产、采暖和生活所需的热量的方式。集中供热是现代化城市的基础设施之一,也是城市公用事业的一项重要设施。在建筑能耗不断提…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江亿教授近期作了题为数据中心冷却的节能与余热利用的报告,主要介绍了东数西算战略为应对数据中心的高电耗给出解决方案、应开发利用数据中心余热为建筑供热的系统等方面内容。
研究机构指出,电网需求侧响应、挖掘电力系统灵活性,有助于双向调节负荷、缓解电网高峰压力以及促进新能源消纳。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彭强 北京报道7月19日,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与华北电力大学合作举办研讨…
从观察琥珀与皮毛摩擦的静电现象,到试图去捕捉划破夜空的闪电,再到第一台能产生连续电流的发电机,电力技术的发展成为世界运转的动力、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光明。 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供的数据,2021年,中…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国工程院院刊 (ID:CAE-Engineering),作者:许传博、刘建国,《中国工程科学》,原文标题:《氢储能在我国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价值、挑战及展望丨中国工程科学》。储能作为重要的调节…
近日,由河南公司平顶山热力组织编制的《平顶山市十四五供热规划及远景展望(2021-2035)》顺利通过平顶山市规划和土地管理委员会评审。该规划以“双碳”目标为牵引,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热源、热…
我国已将建筑节能设计纳入强制性要求,建筑信息化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保障。《建筑节 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55015-2021,后文简称《通用规范》)中,指出新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平均设计能耗水平应在 2…
据《中国供暖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前景展望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国城市集中供热面积持续增长,截止2019年,全国城市集中供热面积已达92.51亿平方米,同比增长5.36%。2020年中国蒸汽供热总量为65067万吉焦,同比增…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热电联产行业发展现状研究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2-2029年)》显示,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下,各地的热电联产工程项目相继投产,城市供热能力和供热总量提升,我国热电联产行业…
在大型太阳能热电厂的类别中,主要有三种客户类型:对供热能源需求高的行业、公用事业运行的区域供暖网络和来自服务部门的建筑(医院、酒店、体育中心、多户住宅等)。“大”定义为集热场的35kW热容量,这是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