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国家数据局发布《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在2024~2027年重点开展9项专项行动,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实效。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微信采访时表示,《行动方案》包括了行业内长期以来关注的多个方面问题,并针对相关方面作出了具体部署。
《行动方案》指出,要聚焦近期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亟待突破的关键领域,选取典型性、代表性的方向开展探索,以“小切口”解决“大问题”,提升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配置、调控能力。其中提到,实施一批算力与电力协同项目。统筹数据中心发展需求和新能源资源禀赋,科学整合源荷储资源,开展算力、电力基础设施协同规划布局。探索新能源就近供电、聚合交易、就地消纳的“绿电聚合供应”模式。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杨靖制图
开展新能源外送攻坚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规划发展部副主任韩放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书面采访时表示,在新能源发展过程中,当前主要面临稳定性不足、预测准确度较低等技术性问题,还有市场竞争力较弱、绿色价值难以体现等问题。解决新能源发展问题需要加大研发投入,促进技术创新,提高设备性能,降低成本,推动储能技术的发展以增强新能源的稳定性,提升新能源发电曲线预测能力,提高新能源并网适应性。此外,还需要建立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和绿证交易机制,实现新能源绿色价值的科学体现,提高新能源的经济可行性。
我国存在能源资源与负荷中心分布不均的矛盾。《行动方案》在“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外送攻坚行动 ”方面,明确要优选一批电力规划明确的“沙戈荒”大基地和主要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送出通道。
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金明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微信采访时表示,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的大基地建设既要依靠外送通道,也要重视就地消纳,能源基地建设应统筹考虑消纳和外送。
张金明建议,重点关注新能源大省产业发展基础、现状和规划,将新能源大基地规划与当地除了电力产业布局以外的其他所有产业布局进行统筹研究和结合:一是充分挖掘新型电力系统应用侧的需求能力;二是设计出更多符合当地产业基础和规划的源网荷储应用场景模式;三是为地方政府、能源企业、产业方提供更多更优的场景选择和产业资源帮助,促进新能源就地消纳。
促进煤电转型发展
国家能源局电力司主要负责同志就《行动方案》答记者问时表示,未来一段时期,煤电仍是我国电力可靠供应的重要支撑电源,实现碳达峰目标要加快低碳化改造,进一步提升运行灵活性。
该负责同志强调,针对新型电力系统对煤电加快转型升级的要求,《行动方案》以清洁低碳、高效调节、快速变负荷、启停调峰为主线任务,开展新一代煤电试验示范;应用零碳或低碳燃料掺烧、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低碳煤电技术路线,促进煤电碳排放水平大幅下降;推动新一代煤电标准建设,重点完善系统设计及设备选型标准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提出到2027年,煤电低碳发电技术路线进一步拓宽,建造和运行成本显著下降;相关项目度电碳排放较2023年同类煤电机组平均碳排放水平降低50%左右、接近天然气发电机组碳排放水平,对煤电清洁低碳转型形成较强的引领带动作用。
对于此次《行动方案》提出的“新一代煤电升级行动 ”,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政策研究室主任林卫斌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微信采访时表示,面向新型电力系统,促进煤电转型发展,需要探索政策与市场协同发挥作用的有效机制,要注重机制的动态调整与优化,充分考虑中国实际,在中国式能源治理体系下探索保障可靠性、灵活性和经济性有机统一的煤电转型发展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