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电力系统,辛保安、曾嵘、饶宏、杜忠明怎么看?怎么说?

帅泉 郭冬冬 59310 0 0 0 关键词: 新型电力系统 辛保安 曾嵘   

2023
10/12
11:58
来源
分享
投稿

我要投稿
导读

9月26日,由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辛保安主编的《新型电力系统与新型能源体系》一书在京首发;10月9日,南方电网公司正式发布《南方电网新型电力系统发展报告(2021—2023)》。两大电网公司的动作引发了业内热议讨论。如何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各位院士、专家、学者怎么看?怎么说?北极星电力网对此进行了梳理。

9月26日,由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辛保安主编的《新型电力系统与新型能源体系》一书在京首发;

10月9日,南方电网公司正式发布《南方电网新型电力系统发展报告(2021—2023)》。

两大电网公司的动作引发了业内热议讨论。如何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各位院士、专家、学者怎么看?怎么说?北极星电力网对此进行了梳理。

9月26日,《新型电力系统与新型能源体系》一书在京首发。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辛保安出席首发仪式并讲话。

《新型电力系统与新型能源体系》一书的出版发行,是国家电网公司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服务产业链上下游发展、促进能源电力行业转型升级的具体实践,是集聚优势科研力量、建立协同创新网络、培育重量级成果的集中体现。本书出版发行,有助于社会各界更好地了解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有助于能源电力行业更好地把握“双碳”目标下的未来发展趋势,是能源电力行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辛保安在讲话中表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能源电力发展,创造性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作出碳达峰碳中和、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等重要部署,并强调“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为我们做好新时代能源电力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辛保安表示,依托电力系统高质量发展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抓好“三个五”关键之要。

一是遵循新型电力系统五大特征,即聚焦清洁低碳,推动形成清洁主导、电为中心的能源供给和消费体系;聚焦安全充裕,加强支撑性和调节性电源建设;聚焦经济高效,提升电力系统整体运行效率;聚焦供需协同,推动多形态、多要素、多主体协调互动、动态平衡;聚焦灵活智能,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

二是锚定新型电力系统五大定位,即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升能源自主供给能力;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解决行业发展难题。

三是把握新型电力系统五大内涵,即电源构成向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发电为主转变;电网形态向多元双向混合层次结构网络转变;负荷特性向柔性、产消型转变;技术基础向支撑机电、半导体混合系统转变;运行特性向源网荷储多元协同互动转变。

辛保安指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一项极具挑战性、开创性的系统工程,需要依托国家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入开展“五大”创新。在理论创新上重点开展电力系统稳定保护、电能质量、协同平衡等基础理论创新;在形态创新上着力打造能源供给和消费体系、能源资源安全保障体系、数智化能量及信息交互体系、市场价值创造体系;在技术创新上加快推动关键技术、核心产品迭代升级和新技术智慧赋能;在产业创新上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产业创新体系,打造能源产业生态圈;在组织创新上发挥新型电力系统技术创新联盟平台作用,形成新型电力系统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辛保安强调,以新型电力系统推动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要顺应能源电力发展四大趋势,坚持发展目标更注重保供应、促转型,发展内容更关注电力系统整体,发展方向更适应复杂多样场景,发展思路更重视超前布局前沿技术。要走稳走好“五化”路径,推动能源配置平台化、能源生产清洁化、能源消费电气化、能源创新融合化、能源业态数字化,更好促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新型电力系统具有哪些关键性特征?

数字化、绿色化在新型电力系统中是何关系?

哪些关键核心技术有待创新突破?

曾嵘(清华大学副校长、电机系教授),饶宏(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电网首席科学家),杜忠明(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党委书记、院长)怎么看?怎么说?

提问1:新型电力系统具有哪些关键性特征?

杜忠明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党委书记、院长

新型电力系统包含了五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清洁低碳。这始终是系统构建最主要的方向和目标,因此,当前的重点任务是提升非化石能源占比。今年以来,南方五省区新增电源超八成为非化石能源,表明了南方区域在水电、风光资源优化配置上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第二,安全充裕。这是系统构建的根本任务,也是保障我国用电安全、保障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用电需要。

第三,经济高效。这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四,供需协同。未来电力系统特性从“荷随源动”向“源网荷储互动”转变,供需协同就显得格外重要。

第五,灵活智能。要通过技术与体制机制创新实现电力系统升级,从传统系统向新型系统转型,让系统更加灵活智能。

饶宏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电网首席科学家

南方电网公司系统研究提出表征新型电力系统的十个核心指标,包括非化石能源装机/发电量占比、新能源电力渗透率、新能源消纳率等,构成了一套客观科学的指标体系。从全国层面看,南方电网在非化石能源装机及发电量占比、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客户平均停电时间等方面具有领先优势。

提问2:数字电网是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载体,如何看待电网数字化与绿色化之间的关系?

曾嵘

清华大学副校长、电机系教授

数字化与绿色化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首先,数字化赋能绿色化发展,用数字信息化技术赋能电力系统源网荷储各环节,促进能源绿色转型发展;其次,绿色化能带动数字化升级,不光是能源电力,钢铁、交通、建筑等等行业绿色化的过程,都对数字化提出了巨大需求,同时也为数字化技术提供了各种应用场景。

过去几十年,我国能源电力的发展历程就是逐步绿色化的过程,这其中数字信息化发挥着巨大作用。比如说,早期设备管理都是用纸笔记录,后来依靠信息系统。而数字化内涵则更加深刻,会涉及到业务模型的数据化、基于数据辅助分析决策等情况。对于新型电力系统而言,数字化不存在可不可选的问题,而是必然要走的路。

饶宏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电网首席科学家

南方电网公司创新提出将数字电网打造成为承载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载体,以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实施路径,科学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南网方案”。

杜忠明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党委书记、院长

随着新型电力系统的加快构建,我国非化石能源占比将逐渐提升,南方区域的高占比代表了未来电力发展的大趋势。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和推进“双碳”目标的过程中,电网的数字化与绿色化需要相互成就。然而,行业仍有不少关键核心技术有待突破创新。

提问3:在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进程中,还有哪些关键核心技术有待创新突破?

曾嵘

清华大学副校长、电机系教授

我国电力行业最近二三十年发展很快,但客观地说,实现“双碳”目标的任务还是很艰巨的。这么庞大复杂的电力系统,如何保证安全可靠运行,本身就是很大的挑战。而随着风电、光伏接入越来越多,电力系统平稳运行面临挑战,更要有一系列的技术保证,这些都需要不断探索研发。未来几十年间,行业还有不少关键核心技术需要突破。

在电源侧,需要更低成本和更实用的新能源发电技术,把新能源发电系统与传统电网更好地接入融合起来。而从整个电力系统稳定看,还需要一定比例的煤、气、油发电,这些因发电产生的碳排放,需要突破核心技术加以捕集、封存、利用。

在电网侧,需要更加安全高效灵活的新型超/特高压输电技术、用于观测电网的新型传感技术、系统控制保护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应用。

在负荷侧,要发展储能技术,既要发展电化学储能,也要发展压缩空气、重力储能,还要发展适宜一定储存时长的氢储能技术。

此外,还有关于碳经济、新型调度等新兴前沿技术,也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所需要的。

饶宏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电网首席科学家

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技术路线上看,南方电网公司在数字电网、柔性直流输电等方面具有显著的特色。南方电网西电东送采用直流输电为主的技术路线,在特高压远距离大容量多端直流输电和柔性直流输电方面,取得了多项世界第一。多年的运行经验表明,我们的电网网架结构清晰、经济合理,运行安全可控。这样的发展路线,符合南网特点,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提问4: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将如何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饶宏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电网首席科学家

粤港澳大湾区在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我们建成了湾区柔性直流互联主网架,通过柔性直流背靠背工程,实现了直流多馈入负荷中心电网分区和柔性互联,有效降低了交直流互相影响、短路电流超标和大面积停电风险。

另外,粤港澳大湾区周边海上风电资源丰富,我们积极推动海上风电高质量发展,全力服务好粤西、粤东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集群的有序接入和友好并网。同时,南方电网公司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力度,在关键技术研发、装备研制、示范应用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促进了电力工业产业集聚壮大。

杜忠明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党委书记、院长

要进一步扩大范围和规模,从北方、西南地区送电,大力推进西电东送、北电南送。从负荷侧看,粤港澳大湾区及南方各省经济社会发展,也会带动用电持续增长,特别是大湾区外向型经济明显,清洁用电用能的需求潜力巨大,未来要扩大绿色能源配置,向大湾区持续输送绿色清洁的电力。

摘自:

国家电网公司《<新型电力系统与新型能源体系>在京首发》

南方电网公司《关于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路径,院士、专家有话说!》,记者 帅泉 郭冬冬

 
投稿联系:投稿与新闻线索请联络朱蕊 13269715861(微信同号) 投稿邮箱:zr@58heating.com。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特别声明
本文转载自网络,作者: 帅泉 郭冬冬。中能登载本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
凡来源注明中能*网的内容为中能供热网原创,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
 
更多>为您推荐

企业入驻成功 可尊享多重特权

入驻热线:13520254846

APP

中能热讯APP热在手心

中能热讯APP热情随身

请扫码下载安装

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收获商机

微信扫码关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