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60”目标将在后续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指引电力行业主要技术发展方向。展望“十四五”期间,在当前的技术条件和发电装机的结构下,煤电技术的总体发展方向是要考虑如何在提升电力保供能力的同时,进一步促进新能源的发展。新形势下,煤电技术发展方向将呈现高效、清洁、灵活、低碳、智能五大特征。
2021年10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发布了《全国煤电机组改造升级实施方案》。方案的指导思想是推动煤电行业实施节能降耗改造、供热改造和灵活性改造,即“三改联动”。“三改联动”实施方案是现役煤电机组后续升级工作的重要方向标,是现阶段现役煤电机组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
目前,针对现役煤电机组的“三改联动”常用技术主要有:机组参数升级改造,外置蒸汽冷却器(加热给水型),外置蒸汽冷却器(加热疏水型),0号高加技术,汽电双驱引风机,烟气余热利用技术(优化型)、烟气余热利用技术(深度型)、宽负荷脱硝复合循环改造技术、给水调频技术、冷端优化和改造等。
l 机组参数升级改造
机组参数升级改造技术是电厂改造范围相对最大,对机组供电煤耗下降最为明显的一种改造方式。改造后,综合煤耗可降至300克/千瓦时以下。该技术是将主蒸汽、再热蒸汽温度提高至566摄氏度或600摄氏度等级,同时进行锅炉受热面改造,汽轮机通流改造,主蒸汽和再热热段系统高温部件及管道材料升级为A335P91或A335P92等级材料。
由中国能建华东院承担设计的北仑电厂亚临界机组升级改造工程
由中国能建华东院承担设计的北仑电厂亚临界机组升级改造工程,通过通流改造和锅炉受热面改造降低供电煤耗16克/千瓦时。
l 外置蒸汽冷却器(加热给水型)
外置蒸汽冷却器(加热给水型)技术是利用三抽蒸汽的过热度,加热给水,提升给水温度和回热系统效率,降低汽机热耗率约12-15千焦/千瓦时,相应降低煤耗0.4-0.6克/千瓦时。
l 外置蒸汽冷却器(加热疏水型)
外置蒸汽冷却器(加热疏水型)技术是由中国能建华东院首创的专利技术,利用三抽蒸汽的过热度,加热1号高加疏水,改善回热系统效率,降低汽机热耗率约7-8千焦/千瓦时,且同时具有提高机组夏季出力裕量的附加效果。相对外置蒸汽冷却器(加热给水型)改造技术具有改造范围小、投资低的优点。
l 0号高加技术
l 0号高加技术主要针对机组低负荷滑压运行,给水温度降低,效率下降,且不满足脱硝温度等问题。
由中国能建华东院承担设计的外高桥三厂
0号高加技术技术被应用于由中国能建华东院承担设计的外高桥三厂。
l 汽电双驱引风机
汽电双驱引风机技术作为中国能建华东院专利技术,采用背压式小汽轮机驱动引风机,同轴设置发电机,引风机小机排汽可接入供热管网,或接回主机回热系统。该项技术可使原来的小机调门损失变废为宝,全部转化为厂用电。这一技术的应用可使机组厂用电降至2%以下,明显提高电厂供电效益。
由中国能建华东院承担设计的宿迁电厂
汽电双驱引风机技术被应用于由中国能建华东院承担设计的宿迁电厂。
l 烟气余热利用技术(优化型)
l 烟气余热利用技术已经过了十几年的改进和发展,优化型烟气余热利用技术是在锅炉尾部烟道设置一级或两级低温省煤器,用于回收烟气余热,该技术可降低煤耗1-2克/千瓦时。
l 烟气余热利用技术(深度型)
深度型烟气余热利用技术是采用旁路烟道的方式减少进入锅炉空预器的高温烟气,将这部分高温烟气加热给水和凝结水,空预器的热量缺口在烟道尾部通过低温烟气换热器补回。该技术能使供电煤耗降低2-2.5克/千瓦时,投资和回收期略高于优化型烟气余热利用技术。
l 宽负荷脱硝复合循环改造技术
宽负荷脱硝复合循环改造技术是结合机组深度调峰的需求,解决低负荷脱销烟气温度过低的问题,采用的手段主要有锅炉省煤器分级、增加省煤器旁路烟道、设置省煤器水侧旁路等。
l 给水调频技术
l 给水调频技术是在给水系统中设置高压加热器给水旁路,通过调节经过加热器的给水量进而调节汽轮机回热抽汽量,配合凝结水调频对机组出力进行共同快速调节。
l 冷端优化和改造
合理的冷端优化和改造,能使电厂通过最小的代价获得超额的收益。中国能建华东院近几年在供水系统改扩大单元制运行、夏季一机一塔改为一机两塔运行、对循环水泵进行双速变频改造、 对冷却塔进行增加冷却面积提升冷却效果等方面进行了冷端优化和改造实践,实施后均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以上技术,已在中国能建华东院承担设计的大唐洛河电厂、田集电厂、华能玉环电厂、华能金陵电厂、漕泾电厂等投入应用。华东院针对现役煤电机组的“三改联动”,拥有成熟的技术和完整解决方案,近年来,已完成四十余项现役煤电机组改造EPC工程以及多项设计工程。
以华东院为代表的电力设计行业的国家队,携手电厂投资运营、设备制造、运维改造等全产业链的力量和智慧,致力于不断提升改进燃煤发电技术,聚焦燃煤发电的高效率、低碳化、灵活性、智能化以及经济性,使得燃煤发电扬长避短,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压舱石,为实现“3060”目标作出更大的贡献。
(来源:中国能建华东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