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挑战制约“电热协同、跨网互济”|中国城市能源周刊专题荐读③

史文博 104710 0 0 0 关键词:   

2021
11/10
11:16
来源
中国城市能源周刊
分享
投稿

我要投稿
导读

城市清洁电热协同网是适应我国国情而提出的一种综合能源基础设施形态。其作为一种新兴模式,具有长产业链、强专业性、相关要素高

城市清洁电热协同网是适应我国国情而提出的一种综合能源基础设施形态。其作为一种新兴模式,具有长产业链、强专业性、相关要素高度集成的特点,实践落地还有待加强战略规划与系统统筹。而构建“政产学研用协融”多方协作的城市清洁电热协同网推进体系,对于打造具有高经济性的城市低碳能源发展新路径具有积极现实意义。
微信图片_20211110111752

本文来源“中国城市能源周刊 ” 公众号| 作者 史文博
城市清洁电热协同网解决方案致力于实现低品位余热“应用尽用”,通过一系列电热转换低碳技术的聚合,将以往这些或被忽视、或较难利用的低品位能源有效整合到供能系统中,大幅提高化石能源利用效率。更进一步讲,清洁电热协同网在提高供热领域电气化率的同时,通过建立新型电热互动关系,将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灵活性资源支撑。
在近日发布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余热”一词在不同章节共出现5次,可见我国在战略层面已经对余热利用的巨大价值予以重视,清洁电热协同网作为一种实现低品位余热高质量利用、助力构建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的新兴模式也将迎来重要发展机遇。
但目前,其发展还面临以下挑战:
一是专项规划和政策体系尚未形成。虽然目前我国明确支持低品位余热发展,但由于缺乏专项规划和系统统筹,具体落地中仍存在较多障碍。例如,对工业低品位余热资源量、供需适配情况目前掌握信息还较少,缺乏下一步开展工作的基础。在项目规划建设中,是否在园区规划中将余热资源化利用作为重要考虑、政府在项目审批上如何界定、对所需土地资源规划的支持等均对落地进程具有重要影响。此外,对于电热协同网收费模式的明确、与传统能源基础设施的融合与公平竞争、对利益相关者的统筹协调、提高公众的了解度等问题也需要着重考虑;
二是整合相关技术与管理要素的工程应用模式尚未建立。技术上,尽管清洁电热协同网的核心技术已较为成熟,但要实现涉及电力、热力、建筑、生产工艺、数字技术等领域的一系列新兴技术的工程集成应用,还需要加强多主体跨领域协作研发。管理上,由于清洁电热协同网相比传统供能模式具有用能成本低和节能减排效益好、但初始投资成本高的特点,需要创新投资建设运营模式。此外,由于清洁电热协同网将大量具有波动性的低品位能源整合到系统中,并开展电热协同互补,将带来运营管理上的复杂性。如何在保证供给稳定的同时提高效率,并在热力交易、电力交易、碳市场交易等多种交易中实现收益模式最优化,需要数字化支撑和运营模式优化,有待进一步的实践探索。
为此,笔者建议:
首先,应通过试点示范先行探索清洁电热协同网模式,在条件成熟后出台城市清洁电热协同网专项规划。应充分重视电热协同网在工业领域的巨大应用价值,在园区循环化改造等工作中加以应用。此外,也可选取火力发电厂、能源密集型企业与工业园区临近地区开展试点工作。注重构建“政产学研用协融”联调联动的推进体系,疏通电热协同网在技术应用、运营监管相关方面的难点堵点,采用EMC、BOT、PPP等投资建设运营模式,加大绿色金融支持力度,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模式;
其次,加快低品位热能资源量和供需适配方面的摸底,并着手制定近邻计划。低品位热能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空间距离对于清洁电热协同网成本具有重要影响。工业发达地区应尽早开展相关摸底,并在国土空间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园区规划、招商引资等方面将低品位热能利用因素纳入其中,以系统性的供需资源优化配置为清洁电热协同网落地创造良好条件。
(作者系国网(苏州)城市能源研究院 战略中心研究员)
 
投稿联系:投稿与新闻线索请联络朱蕊 13269715861(微信同号) 投稿邮箱:zr@58heating.com。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特别声明
本文转载自中国城市能源周刊,作者: 史文博。中能登载本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
凡来源注明中能*网的内容为中能供热网原创,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
 
更多>同类资讯

企业入驻成功 可尊享多重特权

入驻热线:13520254846

APP

中能热讯APP热在手心

中能热讯APP热情随身

请扫码下载安装

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收获商机

微信扫码关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