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上午,记者在太原市集中供热调度中心,从硕大的显示屏上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包括主城区供热地图、各热源厂/热力站热源数据、关口数据、补水曲线、瞬时热源/热耗、监控点温度,以及未来一周的天气预报和客户咨询投诉情况等,“最后全部汇集到这儿,”市热力集团运行调度工程师郑治中介绍,“这是整个太原集中供热系统的‘最强大脑’‘神经中枢’,通过它,我们可以点、线、面一目了然地看到全市集中供热的所有数据,‘智慧供热’得以实现。”

大屏左侧上方是块倒计时牌,写着”安全供热第1天/151天“。市热力集团党务工作部副部长李凯斌介绍,“安全生产是责任、是底线。”下方,14家热源单位的实时数据不停地闪烁、更新。据了解,目前,由于我市气温较高,供热压力不大,按照“最强大脑”指示,现有9家单位作为基础热源开始正常供热,其余5家作为“后备”调峰热源将视天气情况随时启动供热;大屏右侧是全市1800余座热力站、2.4万余个监控点以及各个小区的数据,“供热首日,集中供热的平均室内温度稳定在20摄氏度以上”。
据介绍,太原市集中供热调度中心是市热力集团今年全新启用的,集供热调度、用户服务、应急保障为一体的综合性部门,能够对全系统的源、网、站、户(即热源厂、管网、热力站、用户)以及运行参数进行实时监测、科学调整。李凯斌说,通过这种智慧供热的开展,进一步提升了市热力集团的精准调节能力。记者 刘晓亮 文/摄 太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