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学者接力温暖雪域高原

来源:科技日报 史俊斌 作者:中国供热网新闻中心 关键词: 可再生能源供暖        收藏 0   

2020
06/29
13:24
科技日报 史俊斌
分享
投稿

我要投稿
导读

中能供热网讯,科技日报记者 史俊斌 通讯员 王俊报道:6月28日,西藏自治区科技奖颁奖大会在拉萨举行,由Xi建筑科技大学太阳能建

    中能供热网讯,科技日报记者 史俊斌 通讯员 王俊报道:

    6月28日,西藏自治区科技奖颁奖大会在拉萨举行,由Xi建筑科技大学“太阳能建筑与环境”课题组牵头的“西藏高原可再生能源供暖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获得一等奖。然而,这支队伍不仅没有出现在颁奖仪式上,而且还决定将全部30万奖金捐给西藏扶贫。

    近20年来,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加平教授为代表的Xi建筑科技大学三代学者决定建造太阳能采暖房屋,先后在刚察、玉树、青海、拉萨、琅琊孜、当雄、日喀则等地建造了20多个太阳能采暖实验/示范项目,占地20多万平方米,近千万平方米,惠及50多万人。

     

    为“送暖”一代学人建标准艰难起航

    刘加平院士是赴西藏培养工程硕士的Xi建筑科技大学导师组组长。他对西藏人艰苦落后的生活条件感到震惊:厚重的衣服被穿在室内,人和动物住在一起,牛粪和取暖、做饭用的柴火堆在门前到处都是。

    那一年的西藏之夜,刘加平带领一个团队住在一家温度接近零度但没有任何取暖措施的酒店里,忍受了一整夜的寒冷。第二天,他沐浴在阳光下,欣喜若狂,盘旋了很久。“阳光领域”拥有世界上最独特的阳光资源。为什么它不能被有效地使用?

    “我们必须找到最合适的方法来改善这里的生活条件,给当地人送去温暖!”刘院士站在布达拉宫,俯视拉萨城边的建筑,满怀信心地对博士生说。

    从那以后,他已经带领一个团队去西藏十多次了。每次我自费租车,我都会去最偏远的地方克服困难,比如高原反应、语言障碍和对藏人的不信任。在此基础上,根据当地地理环境、地域文化、建筑风格等的特殊要求。主持建立建筑节能和供热标准化体系,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西藏高原节能居住建筑体系研究》和国家863项目《太阳能富集地区超低采暖能耗居住建筑设计研究》,建立与太阳能富集区被动式设计相匹配的主动式太阳能供热系统设计方法。主编完成了《西藏自治区民用建筑采暖设计标准》和《西藏自治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被评为“填补了本地

    时任西藏自治区住房和建设厅副厅长的田问刘院士:“你编写这个《标准》要花多少钱?”答案是:“你不能要求钱来做这件事!”

     

    为“送暖” 二代学人立足成套技术应用搞拓展

    “暖床”白天可用作散热器,晚上可用作加热器;该墙不仅可以收集被太阳加热的空气,还可以实现新鲜空气的对流;除了太阳能供暖,我们还应该在未来输送氧气和湿气……我们应该让青藏高原的人们过上更幸福的生活,让每年来这里的成千上万的建筑商和游客享受一个和内地一样舒适的室内环境。该团队的领导者、长江学者刘颜锋教授每次提到青藏高原时都会大放异彩。

    “应该属于项目组的100万研究资金已经全部投入到项目建设中。这个团队的所有研究费用都是自给自足的。我们的愿望很简单,就是为牧民建一座房子,造出我们想要的房子!”2008年,刘颜锋带领团队与青海当地科研单位共同申报项目,为解决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100名藏族牧民定居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并首次开展大规模“工程实验”

    截至2019年底,太阳能光热集中供热已在西藏郎卡孜县实现,成为中国第一个完全依靠太阳能的大型区域供热“示范点”。该县供热中心负责人杨金良兴奋地说:“这尤其令人震惊。太阳能

    “该系统采用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原理,白天通过太阳加热墙体和窗户来收集热量,晚上根据‘科学比例’将热量提供给所需的室内空间,实现收集到的太阳能热量的最大化利用,形成一套完整的太阳能建筑供暖方案,从村庄规划和建筑设计到建筑保温、被动式太阳能供暖、主动式太阳能供暖、建筑分时分区调整。它可以应用于大规模集中供热,也适用于一个村庄和一个家庭。”西藏大学教授索朗柏姆感激地说:“他们甚至认为我们已经习惯了几代人的寒冷,而且加热温度不能一下子太高。因此,在晚上,你只能给卧室提供12 ~ 15摄氏度的温度,甚至只能加热床,并在它周围形成一个热窗帘。温度刚刚好,不仅满足了人体的生理需求,还节约了热能。”。

     

    为“送暖” 三代学人优化运行能效促提升

    “如何促进技术优化?实现多功能互补?实现精确控制?实现接近零能耗运行?这些都是我们继续深入研究的动力。”项目第一完成人、第三代学者王教授语速很快

    2007年7月,王和他的导师教授第一次进入西藏。当时他只是个研究生,他的导师和徒弟从Xi安坐火车到了拉萨。一晃就是十几年了。近年来,他多次进藏,成长迅速,毕业于——名医生,升任副教授、教授,成为学校最有活力的博士生导师。

    “我们走了很多。那时,我们年轻健康,又是夏天,我们还能吃东西。后来,因为研究的需要,我们几乎都在冬天去了,头痛和呕吐,晚上基本上睡不着。那种感觉太令人难忘了。”王回忆道:“2018年,作为组织者,我们邀请了牛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清华大学、香港大学等70多位国际知名学者在西藏拉萨举办了中英可再生能源系统零碳城镇研讨会。与会者聚在一起,热情地交流!”

    “当我们第一次发现这片土地时,就环境条件而言,它是一片‘贫瘠的土地’,是一片需要在学术上开发的‘肥沃的土地’,如果它失败了,它将会被遗弃。但今天,我非常高兴地看到它已经成为一个多产的‘沃土’。”刘加平院士如释重负地说道。

    “十年过去了,我们将再努力十年。之后,青藏高原建筑室内的温度、湿度和氧气浓度将非常健康舒适,真正实现幸福和宜居。”刘颜锋鼓舞了该队的继任者。

    图片全部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宣传部提供

 
 
投稿联系:投稿与新闻线索请联络言过 13601277774(微信同号) 投稿邮箱:heating58@126.com。
关键词: 可再生能源供暖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特别声明
本文转载自科技日报 史俊斌,作者: 中国供热网新闻中心。中能登载本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
凡来源注明中能*网的内容为中能供热网原创,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
 
更多>为您推荐
广告
广告
广告

APP

中能热讯随身的行业商务资讯

中能热讯APP随身热讯

扫码下载安装

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

顶部